—— 序 —— 在交易和投资中难免会亏损,每当亏损产生时,心理上会遭受痛苦,这种痛苦因人而异,但多多少少都会影响情绪,甚至影响之后的交易和投资心态。那么我们如何减小亏损对心理的影响呢?一个方法,一个技巧。 —— 心理账户 —— 行为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理论,即“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心里给某一特定目标建立了一个账户,在此基础上,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 举个例子: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的问题。 人们在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虽然这是个行为经济学理论,但我们同样可以将之运用到交易和投资行为中。 1,如果我们将交易和投资的账户理解为自己的培训账户(心理账户),即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自己的教育培训,当这个账户里的钱变少时,也就是我们获得了培训、增加了经验。这样就会大幅减轻该账户亏损时给我们带来的痛苦。 2,同样是利用“心理账户”,把非劳动所得(比如一笔意外财富)拿出来进行交易或投资,因为不是辛苦赚来的钱,损失带来的痛苦程度也不会太高。 总之,就是运用“心理账户”这个方法来降低亏损的痛苦。 —— 损失厌恶 —— 行为经济学中还有一个“损失厌恶”理论。举例说明: 当你去参加一个活动,主持人给你两个选择,选项一是今天你来参加活动非常不容易,确定给你100块钱,选项二是你不能轻易拿这个钱,需要掷硬币,掷硬币正面朝上1分钱不给,背面朝上给200块钱。你会怎么选择呢,很多人会选第一个,确定自己拿到100块钱。 再假如你再参加了一个活动,主持人跟你说有两个选项,选项一是你不能白来参加这个活动你需要交100块钱,选项二是掷硬币正面朝上交200,背面朝上一分钱不用交。你会怎么选呢?很多人都会选择第二项,即赌一把不用交钱。 第一个活动大多数人选择第一项,第二个活动大多数人选择第二项。因为第一种情况下描述的是收益,面临收益的情况下,人是保守的,先拿到手再说。第二项活动描述的是损失,面临损失人们是冒险的,要交钱那就赌一把,万一背面朝上还可以不用交钱,所以面临损失的条件下,人是冒险的。 这就是损失厌恶的两个内容,第一是人对于损失更敏感,第二是面临收益的条件下人是保守的,而面临损失的条件下人是冒险的。 人们对于损失有多敏感呢?经过卡尼曼和泰勒的研究,损失的所带来的痛苦程度基本上是获得等额收益所带来的幸福程度的两倍,也可以理解为亏损100元需要赚取200元才能抚平伤痛。 了解了“损失厌恶”理论,我们就可以在交易中对这种心理加以控制。这里有一个小技巧: 每次交易设置盈亏比为3:1,即预计此笔交易亏损一个单位,而预计盈利是三个单位,到达止损线必须止损,未到止盈线时不得止盈。 这样做的好处是克服了我们在面对损失时的冒险心理(赌一把不止损)和面对收益时的保守心理(赶紧止盈落袋为安),一旦我们克服了这些心态,后续的交易受心态变化的影响就会很小了。另外,设置3:1的盈亏比也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毕竟预期收益三倍于预期亏损。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盈亏比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保证了更多的交易机会,盈利一次可以换来三次亏损机会。 —— 结语 —— 想做好交易和投资一定要懂一些心理学,这样才能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多盈少亏而不是相反。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