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拾到一个玉佛,今晚做了把件!

查看数: 1384 | 评论数: 18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6-11-18 22:23

正文摘要:

黄色绳子是绑粽子的

回复

搞搞新意思 发表于 2016-11-19 21:28:14
粉葱明....
搞搞新意思 发表于 2016-11-19 20:24:55
擦  这货一看,就是啤酒瓶底切成的,别折腾了....

点评

玻璃  发表于 2016-11-19 21:25
无心0818 发表于 2016-11-19 12:57:02
师傅真是人才啊
刘小鱼 发表于 2016-11-19 10:18:27
戒子
刘小鱼 发表于 2016-11-19 10:18:02
于是有人想到镶一个圆环,把它戴在手指头上。天长日久,人们发现男人手指头上的小印章挺漂亮,于是不断改良,并演变成了女士的饰品。
刘小鱼 发表于 2016-11-19 10:17:27
据悉,戒指起源于古时的中国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戒指是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后宫被皇上看上者,宦官就记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后来戒指变成结婚的信物表示想结婚即表示求婚;中指或已结婚;小指表示独身。大拇指一般是不戴戒指的。戒指一般应戴在左手 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 戒指源自古代太阳崇拜。古代戒指以玉石制成环状,象征太阳神日轮,认为它象太阳神一样,给人以温暖,庇护着人类的幸福和平安,同时也象征着美德与永恒,真理与信念。婚礼时,新郎戴金戒指,象征着火红的太阳;新娘戴银戒指 这得追溯到3000多年前,那时还没有戒指。由于埃及的统治者有将代表权贵的印章随时带在身上的习惯,但又嫌拿在手上累赘


刘小鱼 发表于 2016-11-19 10:04:24
自在(本来就在)慧根碎片······
刘小鱼 发表于 2016-11-19 09:57:56
如意宝珠或由龙王之脑中而出;或为帝释天所持之金刚,破碎后掉落而得;或为佛之舍利,是松果体还是根碎片,好腻害!
刘小鱼 发表于 2016-11-19 09:55:58

《祖庭事苑》:“净瓶,《四分律》云:‘有此丘遇无水处,水或有虫,渴杀。佛知制戒,令持触净二瓶,以护命故。’”腻害!
刘小鱼 发表于 2016-11-19 09:54:13
【净瓶】

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

《敕修百丈清规氏要览》:“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

《祖庭事苑》:“净瓶,《四分律》云:‘有此丘遇无水处,水或有虫,渴杀。佛知制戒,令持触净二瓶,以护命故。’”

 

【珠珠】

那个叫做“摩尼宝珠”,更多的见于地藏菩萨手中。

音译真陀摩尼、震多末尼。又作如意宝、如意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如意摩尼。指能如自己意愿,而变现出种种珍宝之宝珠。此宝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一般用以譬喻法与佛德,及表征经典之功德。

此珠的出处,据杂宝藏经卷六载,如意宝珠出自摩竭鱼之脑中。另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载,如意宝珠或由龙王之脑中而出;或为帝释天所持之金刚,破碎后掉落而得;或为佛之舍利

刘小鱼 发表于 2016-11-19 09:46:24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刘小鱼 发表于 2016-11-19 09:45:20
观自在Avalokiteśvara,玄奘万法而任运。Avalokita为“观”,iśvara为“自在”,意为众生所见之主,所以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可见於《般若心经》。[19]太虚大师认为: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洞彻世间“五蕴皆空”的真实相,而达到“观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的大慈大悲,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观自在菩萨,即般若观慧已得自在的菩萨,不一定特指补怛落迦的观世音菩萨。菩萨依德立名,有某种特殊功德,即名为某某。如《华严经》中便出现若干同名同号的菩萨。印顺法师依此认为,谁有观自在的功德,谁就可以名为观自在。观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由此洞见人生的究竟。自在指摆脱了有漏有取的蕴等系缚,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佛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 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萨的观自在者。所以凡是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我法执,度生死苦,即可名观自在。而《心经》开头的“观自在菩萨”,便是依此义而言的。
刘小鱼 发表于 2016-11-19 09:41:46
本帖最后由 刘小鱼 于 2016-11-19 09:43 编辑

观世音,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认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所以生起烦恼并促成恶业,从而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而观察分析世间音声的虚妄不实,能不受所动,达到“如如不动”大解脱境。《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说自己正是因为达到了“观世音”的修行境界,被当时的如来所赞叹并赐名“观世音”。
刘小鱼 发表于 2016-11-19 08:07:15
很难说,我准备研究研究
Joker 发表于 2016-11-19 00:59:15
这东西是玻璃的吧,郑州有个市场专门卖假文玩
人生旅途 发表于 2016-11-18 23:07:13
刘小鱼 发表于 2016-11-18 22:48:42
。。。。炒迷糊了。。。
王小珂 发表于 2016-11-18 22:45:26
粽子是什么?
易家网  ©2015-2023  郑州期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136号 豫ICP备16010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