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经的思维方法对期货人生的启发
《易经的中道思维》一书是曾仕强先生通过《易经》中的否泰两卦和损益两卦的转换告诉我们,生活中矛盾的转换规律,告诉我们怎样否极泰来,又如何面对人生过程中的损和益。
《易经》注重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了对过程的把握。我们从这本书里获得的其实就是,人的思维方式不应该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对待变化发展的事物。易经思维的三分法、二分法、一分法,如果不考虑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僵化的应用都是不妥当的。“用三分法做计划,二分法做决定,一分法行之。”这样的认识才是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这样的学习才会有用。三分法随机应变,以求制宜,应该是“发而皆中节”的最好注解。
(用三分法做计划)是指:一个事物必然有矛盾的正反两面,最终处理该事物时不是采用选择正面或者是选择反面的二选一的“二分法”思维模式,而是采用把正反两面统筹起来,综合分析,将其看成第三面,也就是正反合一、统筹计划的辩证思维。当用三分法做完分析以后,就要做出抉择。
具体到做期货就是给出做单的方向:做多,做空。 (二分法做决定)
一旦确定了方向,就严格执行,不允许丝毫的违背分析的结果和计划。 (一分法执行)
“发而皆中节”的具体解释: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等这些情感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外物的侵扰,是平和自然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中”。在处理各类事务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在心理上产生反映,发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变化,并且在表情、行动、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如果表现出来的情绪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足,而且还符合当事人的身份、不违背情理、适时适度、切合场合,这样就达到了“和”的境界。
可见,“喜怒哀乐未发”的“中”讲的是本体,是人的处世方式中最本质和核心的部分。假如人的情绪都不因为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人与人之间也就不会发生纠纷和误会,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简单。可是,那仅仅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理想状态,是《中庸》的作者为了说明“中”的道理而假想出来的情况,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努力追求的不是那种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的没有情感和欲望的境界,而是“和”。“和”是和谐,是“中”的表现和发散,是“中”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是中庸之道所要求人们修养的目标。
关于“中”和“和”的意义,《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则是实际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准则,是人人必须遵循的道理。“中”,是“和”的本来面目;“和”,是“中”的具体表现和必然结果。“中”和“和”,是一而二,二而一,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庸》接下来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推广到“和”,就可以使天地各处于它们合适的位置,世间的事物也都能够正常的生长、发展了。
我们中国的古代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天地的灵魂,人的喜怒哀乐都得到恰当的控制,天地万物的秩序也会因此而得到保证。在现代人看来,这样的说法多少有点玄远高妙,可是中庸思想强调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则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其实,《中庸》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就是讲怎样把“中”的原则贯彻到为人处世上去,怎样按照“中”的要求修养人格,陶冶性情,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过上一种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亦即达到和谐的境界。
中庸是包藏天下的大道理,可是它在阐述和谐这个重要主题的时候,所着眼的只是喜怒哀乐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实际上,控制好情绪,绝不仅仅是修养的问题,就某种程度上说,它既决定着一个人的气质和生活品质,也关乎为人处世的成败得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