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4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包不同老师的投资杂谈(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21 22:0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序
关于包不同这个名字
BBS上灌水有8年了,有一天,觉得把过去的那些水贴整理一下,也许会是一部不错的文集。
我的第一个网名叫做病重太难,源自对滨中泰男先生的崇拜另带一点点内心的颓废;第二个网名叫做西西弗,是希腊神话中一个日复一日推巨石上山的人。这两个网名都使用了一段时间,潜意识中影射着我当时所从事的工作。
在注册了第一个网名以后,同时注册了一个马甲叫包不同(源自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很少使用。直到我辞去了第二份工作,才更多的使用这个马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包不同”才是我内心真正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热爱
重读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http://tieba.baidu.com/f?kz=660364148
只读出了两个字——热爱。
他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如何学以致用:
如果——你一直学习你所热爱的知识,并找到你所热爱的工作,将会发现,过去所有凭一腔热爱学习到的知识,在当前所热爱的工作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回头看,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向前看,需要一点点信仰。
第二个故事,是对热爱的考问:
30岁那年,他被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的董事会一脚踢开。这是一次命运对他无意识的考问——你究竟是热爱苹果公司CEO的位置,还是热爱那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于是后面有了皮克斯公司(偶才知道偶一直喜欢的皮克斯动画是也他搞出来的)
第三个故事,是对热爱的终极考问:
当他一度以为自己的生命只剩下半年的时候,会更加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只有半年时间,要做什么事情先。
或许有人会说,他赚够钱了,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么说明你还没有听懂,请回到第一个故事......再往下看第二个故事......
有人说,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从中赚到钱,深以为然。
育女心经
拍桌子
从女儿蹒跚学步开始,就难免有磕磕碰碰。
每次碰痛,保姆总是为她打一下门框、茶几、小板凳……以抚慰她那幼小的心灵。
时间久了,女儿每次自觉吃亏的时候,总是要伸手撩拨一下,偶和老婆都隐隐约约觉得这样不太好。
有一天晚饭,女儿往餐桌跑的时候不小心撞到茶几,坚决要大人为她报复,否则就不肯吃饭。
偶们对她讲:茶几没有错,是你自己不小心——但是,这么好的一个道理她就是不接受(事后我想,大概是这个解决方案跟以前不一样的缘故)
僵持不下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以前教过她的——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现在你长大了,可以自己去拍桌子,吃饱饭先,待会儿拍起来更有力气。
这个理由她可以接受,于是消停下来。
晚饭后,把她带到茶几前——现在你可以报复了。女儿站那儿想了半天,小手终究没有拍下去。
当时,女儿皱着眉头看着茶几,那副沉思的样子好可爱哦——虽然她才三岁半。
嫁妆
房价一直在涨。
某日,老婆忽发感慨——我们再买套房给女儿以后当嫁妆吧。
什么什么什么?偶大惊,这话可千万不能被女儿听到。
如果让女儿觉得她不需要努力什么,爹妈都会给她安排好,那她这辈子就完了。
偶结婚的时候,偶老爸可没给过偶什么;偶老爸结婚的时候,偶爷爷也没给过偶老爸什么。
狼来了
陪女儿看狼来了的故事,发现已经改版。
印象中小时候听到的版本,结局是比较血腥的。
现在改良版的结局,是小孩从山上滚下来,摔了个鼻青脸肿。
不过偶在想,这个结局是否能够避免。
如果——
在那个小孩第一次开玩笑时,农夫们就给他俩嘴巴子,是不是结局要好得多。
关于体罚
一次与长辈共进晚餐,听说偶体罚女儿,长辈大为心痛——小孩子的事,有对错吗?
那大人的事有没有对错?我反驳到,我想,不会是经过了一个成人礼之后,世间的事情突然有了对错。
就像一直教她自食其力一样,也要教她自食其果。
往往,越早得到的教训,代价越小。
伽利略
看到一句伽利略的名言: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
深有感触。
有太多的事情,可以让女儿自己去尝试、去发现,除了少数危险的事情。
偶能教她的,或者说灌输她的,大概只有这么几件:
1, 诚实;
2,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3,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回想起来,当年老爸也是酱紫教偶的。
交朋友
女儿上幼儿园了。
某晚,给女儿讲完故事,偶问女儿:
幼儿园好玩吗?好玩。
哪里好玩?偶有朋友。
谁是你朋友呀?某某,某某某……
那家里好还是幼儿园好?幼儿园好。
为什么呀?在家里,你们都是大人,偶是小孩。
瞬间,偶心底里泛起浓浓的醋意,暗自里说:女儿,以后爸爸也要做你的朋友。
杂谈之一,看见那些看不见的
“没来的请举手。”这样的调侃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听到。捧腹之余,我不禁要想到,如何能看见那些没来的人,我们能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吗?
我们在进入金融市场之前,都会听听专家的意见——从利弗莫尔到斯坦利克罗,从杨百万到巴菲特,从经纪人到基金经理,从技术分析到价值投资,从道氏理论到亚当理论......他们都说赚钱不难,难的是控制心态。果真如此吗?
绝大多数亏钱的人,他们不会写书,没人请他们演讲,没有记者采访......他们的投资经历,他们的声音,我们如何才能听见?
在亨利·黑兹利特先生的《一课经济学》当中,我学到了一个有趣的视角——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书中反复提到巴斯夏的最著名的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例如:
让我们效仿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从一面被砸破的橱窗的简单例子说起。话说一个顽童抡起砖头,砸破了面包店的橱窗。当店主怒气冲冲追出来时,小捣蛋早已逃之夭夭,只剩下一群看闹热的围观者。大家盯着橱窗的破洞以及四下散落的玻璃碎片,若有所思。不一会儿,跟通常的情形一样,有些人开始互相议论,宽慰店主和众人的心:玻璃破了很是可惜,可是这也有好的一面。这不,对面的玻璃店又有生意了。他们越琢磨越来劲:一面新的橱窗需要多少钱?要250美元。这笔钱可不算少。不过,这没什么好埋怨的,事情本来就这样,要是玻璃永远都不破,那装玻璃的人吃啥。玻璃店多了250美元,会去别的商家那里消费,那些个商家的口袋里多了几个钱,又会向更多的商家买东西。经这么一说,小小一片破橱窗,竟能够连环不断提供资金给很多商家,使很多人获得就业机会。要是照这个逻辑推下去,结论便是:扔砖头的那个小捣蛋,不但不是社区的祸害,反而是造福社区的善人。
且慢!让我们来分析其中的谬误。至少围观者所作的第一个结论没错,这件小小的破坏行为,的确会给某家玻璃店带来生意。玻璃店主对这起捣蛋事件除了略表同情之外,更多的应该是高兴。但是,面包店主损失掉的250美元,原本是打算拿去做一套西装的。如今,这钱被迫挪去补破窗,出门就穿不成新西装(或者少了同等价钱的其他日用品或奢侈品)。他原来有一面橱窗再加250美元,现在只剩下一面橱窗。或者说,在准备去做西装的那个下午,他本来可以心满意足同时拥有橱窗和西装,结果却只能面对有了橱窗就没了西装的糟糕现实。如果我们把他当作社区的一员,那么这个社区就损失了一套原本会有的新西装,于是变得比以前更穷了。
简单来说,玻璃店主的这桩生意,不过是从做西装的缝纫店主那里转移来的。整个过程并没有新增“就业机会”。那些围观的人只想到了交易双方——面包店主和玻璃店主——的情况,却忘掉了可能涉及的第三方——缝纫店主——的窘迫。围观者完全忘了他,恰恰是因为现在玻璃碎了,他也就失掉了亮相的机会。人们过两天就会看到崭新的橱窗,但绝不会看到多出那套被牺牲掉的西装。人们总是只看到眼前所见的东西。
说老实话,在上述破橱窗谬论当中,那套西装的确是看不见的。那250美元完全有可能变成太太的时装,小孩的玩具,一餐丰盛的晚宴或储蓄什么的。
要看见这些看不见的,《一课经济学》提供了另外两个分析问题的视角:一个叫做“常识”;另一个叫做“退后一点看”——或者叫看远一点,看得全面一点。例如:
我们在分析实例中领会到另一个教训是常识的重要性。在书中我们反复说,研究各项提案的影响时,不仅要观察短期内特殊群体所受的影响,也要考察长期内所有的群体受到的影响。但我们发现,这个结论往往只用普通常识就能推论而得到。即便一个不懂经济学的人,只要他稍微看远一点,他肯定不会觉得:橱窗被砸破、城市毁于战火是件好事;兴建不必要的公共工程,一点都不浪费;政府裁撤冗员让闲人重回劳动市场非常危险;添置机器会令人不寒而栗,即便机器增进财富创造、能让工作更省力;对自由生产和自由消费设置障碍,可以提高财富;迫使其他国家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购买我们的产品,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富裕;储蓄是既愚蠢又邪恶的行为,挥霍享用才能带来繁荣。
亚当·斯密用极其普通的常识,回应当时的诡辩家说:“在每一个家庭的管理中是精明的举措,用于一个大国的管理,很少会是错的。”但很少有人在处理复杂的状况时意识到这句话。即使他们得出来的结论非常荒唐,他们也不会重新检查自己的推导过程。
同样的,当我们运用“常识”来看待金融市场时,就不难发现一些流行观点中的荒唐之处。
记得曾经有位美国的投资专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
做医生或律师,需要学习许多专业知识,再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巧赚到钱。为什么有人固执地认为,在金融市场当中赚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呢?
我把上面这个常识再引申发展一下——如果我告诉你,一个医生心态好能治好病人,心态不好就把人治死了,一个建筑设计师心态好设计出来的桥梁就坚固漂亮,心态不好设计出来的桥梁造一半就塌了,一个飞行员心态好就能做各种高难度动作,心态不好就机毁人亡......你会做何感想?我不否认心态的影响,但是,从事任何工作,都应该把自己的心态和专业工作区分开来。我赚钱会很高兴,亏钱也会沮丧,但是这跟我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声称我的围棋水平很高,李昌镐会的定式手筋我都会,总输给他是因为心态不好,你一定会觉得我这种说法很可笑。
我更喜欢把金融投资比作物理竞赛。或许,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公式、定律是比较简单的,但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就决不会那么容易。既然是竞赛,就一定有优胜,有淘汰。最后有资格进入决赛圈获得奖金的,一定是少数人。如果要说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多数人被淘汰的话,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技不如人!
包不同
09.10.25
复习题:
1, 梭哈与麻将比起来,哪个游戏更简单,玩哪个游戏更容易赢到钱?
2, 《读者》杂志上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同时给两万人发Email预测一场球赛的输赢,其中一万封邮件预测A队胜,另一万封预测B队胜。待赛果出来以后,继续给得到准确预测的那一万人发邮件预测下一场输赢,当然是对其中5000人预测C队胜,对另一半人预测D队胜……如是5次,有625人连续5次收到了正确预测赛果的邮件,其中一些人给骗子汇款购买所谓的预测信息。请问,对于这625人来说,哪些是看得见的,哪些是看不见的,他们如何才能避免掉入骗子的陷阱?
3,前几天,某银行的两位工作人员来到我家中,向我介绍他们银行旗下的三支基金,自去年7月至今(二月)收益约30%。请问,哪些是看得见的,哪些是看不见的。
杂谈之二,看不见那些看得见的
很多投资者自认为对市场分析有独到的分析,并能够准确预测行情,却难以将其转化为盈利。他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执行力不够,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市场分析转化为账户上的盈利数字呢?说老实话,除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老话以外,我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如果连钞票都不能使人有执行力,那肯定就是活见鬼了。
其实,事情的真相往往是这样的:大多数投资者在市场上都是瞎蒙,对一次,错一次。如果没有付诸具体交易行动的话,因为凡事都是事后比较亮,通常人们又是记吃不记打——光记住看对的时候,不记得看错的时候,于是产生了“不出昏招就是天下第一”的良好自我感觉。而一到做实盘,就会如实地反映出每一次正确与错误。
有家公司的交易员曾经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一开始行情看涨做了多,后来由于不坚定把多头平了,结果明明看对了行情却踏空,如何解决这个心态问题。
我建议他们呢,每次讨论行情时,找个秘书来做一下会议记要,这样可以方便事后总结。人们在研判行情时,很少会有一边倒的意见,通常涨跌两方面的因素都会考虑到。当他们决定把多头平掉时,你去把会议记要翻出来看,一定是看空的意见或者是觉得多头风险比较大的意见占了上风!
这里面的确有心态问题,不过,这个心态问题不在于他们看涨不坚定,而在于他们明明是看空的意见占了上风,为什么在行情上涨以后,他们会自认为“明明是看对了行情”呢?这就是错觉。如同人眼都有视觉误差,人脑的记忆一样有误差,这叫做选择性记忆。虽然当初他们多空因素都考虑到了,并且空头意见占上风,但是当行情上涨以后,他们只选择性地回忆起了当初看涨的意见,把看空那茬全忘了。
换一种情况下:比如他们考虑到调整的风险,但是坚定持有多头的意见占了上风,并付诸实施。当行情出现剧烈调整以后,他们还是会觉得:为什么当初明明看到了调整的风险,还要那么坚定地持有多头呢?
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技术水平问题,而不是心态问题。解决这个所谓心态问题的方法,就用我曾经的老板教我的一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次操作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要用客观的方法评估自己的技术水平,避免在似是而非的心态问题上挣扎,才能正确地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人脑的记忆并不十分可靠,人们经常都是对自己自由主义,对他人马列主义。丘吉尔就曾抱怨过,选民们总是盯着自己的错误。其实,他说这话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盯着选民们的错误呢?
前段时间看见一份国内某期货公司的研发报告,说国外投行经常发布错误的研究报告误导投资者——去年上半年他们看涨原油,错了;今年上半年他们看空铜价,又错了......
果真如此的话,我觉得也很简单,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就可以了。可是,他们看对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了吗?我记得,当原油在30美元的时候国外投行看涨到50;50的时候看涨到100;100的时候看涨到150;150的时候看涨到200......错冽,你误导市场冽,阴谋啊阴谋。
显然,所谓的阴谋论很有可能是一种错觉。我们自己的研发报告,行情看错的次数,不见得比国外同行少。准确地在行情的拐点上发出预报,不看错任何一次行情,那是对活神仙的要求。真有这样的人,要不了多久他就会成为世界首富。
投资,是一个概率问题。没有谁能完全正确,要找到一个总是看错市场的人同样十分困难。许多投资大师告诉我们,赚钱的关键是要对的时候盈利多过错的时候亏损,或者说是要找到一个高成功率(加权考虑)的方法,这需要全面的分析。
由于人们看事情,总是先入为主;总是只见一点,不见其余;总是急于抓住自己最想看到的论据,于是就只能看到自己最想看到的论据。从单一事例推导出结论,是错觉形成的原因。于是,在股票牛市的时候,就会看到满大街自我感觉良好的股神;每个人都有神奇的赚钱系统,损失都是因为没有遵守纪律;他们总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错过原本轻易可以赚大钱的机会;人们赚钱是因为自己水平高,亏钱是因为别人的阴谋……我们多一点客观,多一些全面,就可以发现,这一切不过是选择性记忆的结果而已。人们会轻易地忽略掉那些本来可以看得到的事实。
包不同
09.11.28
复习题:
“这里让我说一件事情:在华尔街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在赚了几百万美元,又亏了几百万美元之后,我想告诉你这一点:我的想法从来都没有替我赚过大钱,总是我坚持不动替我赚大钱,懂了吗?是我坚持不动!对市场判断正确丝毫不足为奇。你在多头市场里总是会找到很多一开始就做多的人,在空头市场里也会找到很多一开始就做空的人。我认识很多在适当时间里判断正确的人,他们开始买进和卖出时,价格正是在应出现最大利润的价位上。他们的经验全部跟我的一样--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从中赚到真正的钱。能够同时判断正确又坚持不动的人很罕见,我发现这是最难学习的一件事。但是股票作手只有切实了解这一点后,他才能够赚大钱。"
上面这段话摘自《股票做手回忆录》,请问这段话中有哪些错觉以及错觉导致的错误认识,利弗莫尔最后为什么破产自杀?
小结
如果不能全面地观察问题,就不可能得到任何正确的结论。
杂谈之三,证伪主义
记得第一财经《波士堂》电视节目中有一期嘉宾是段永平,主持人问他:“你认为投资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能力?”他想了想,回答是:“理性”。每当我被那些迷信”大道至简”的投资者问及如何赚钱的时候,我常常用段先生的这两个字来搪塞。因为我实在无法用一句话或者几十个字把赚钱的方法讲清楚,正如没有人能用寥寥数语把从小学读到大学的知识概括一下一样。如果允许我用多一些的篇幅谈谈的话,我想我还是可以说一些的。
回想起来,我从一个对金融投资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在市场中接受了各种各样错误的理论、分析的熏陶,到成长为一个稳定盈利的投资者,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思考方法,就是证伪主义。
索罗斯的老师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辩证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
让我们以牛顿惯性定律为例,来简单说明这个证伪主义的哲学思路——牛顿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到平衡力的情况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假如我们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发现某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到平衡力的情况下,没有静止,也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我们就可以证明牛顿惯性定律错了。这就是“可证伪性”。接下来的问题是,有没有这种现象存在呢?只要我们承认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就没有办法排除这种现象存在的可能性。这就是“理论不能被证实”。按照这个逻辑,可以推翻一切科学定律(猜想)。但是,科学另有一个逻辑:只要没有人发现反例,就可以姑且把这个猜想当作暂时正确的定律来运用。这就是“猜想与反驳”,或者叫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个话题展开下去,可以从亚里士多德谈到爱因斯坦,那就是一部科学发展史而不是一篇投资杂谈了。所以赶紧打住,我们来思考另一个问题——假如我把牛顿惯性定律的陈述修改一下: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到平衡力的情况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或非静止非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下绝对正确了,但这是明显的废话。绝对正确不可证伪的理论没有用,有用的理论来自近似正确的猜想。这似乎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情。
现在我们可以切入正题了——用这个证伪主义鉴别市场上形形色色的投资理论。
先从一个掷硬币的游戏开始,我预测可能出现正面,或者反面,极端情况下是立着的,这是显而易见的废话。接下来我分析连掷三次硬币的情况,根据排列组合罗列出8种可能,这依然是废话。接下来我把这8种可能重新包装一下,分成4种形态:
1,单边——正正正或反反反;
2,震荡——正反正或反正反;
3,震荡后突破——正反反,反正正;
4,假突破——反反正,正正反。
随便你怎么掷硬币都跑不出这几种情况,未来不过是过去的重演。我们只要根据过去掷出硬币的正反面组合,就能预测出下一次是正面还是反面……现在你还能识破我的废话理论吗?是不是象极了技术分析理论?
技术分析理论里面,把市场状态分为单边趋势与震荡;震荡后的突破分为真突破和假突破;单边趋势分为上涨与下跌趋势;技术形态分为连续形态与反转形态;反转形态分为顶部形态与底部形态……
我们再来看复杂一些的,来看看形态分析里的反转形态。顶部反转形态里有V形反转(单顶),双重顶、三重顶,如果三重顶的中间高一些就成了头肩顶,三个低点在一条倾斜的直线上就是三角形顶,右边向下倾斜是收敛三角形,右边向上倾斜是扩张三角形,此外还有复合头肩、圆弧、纸形……试问,你还能画出除此以外的其他图形吗?好像除了四重顶以外,都被技术分析包圆了。或者说,任何你想象得到形状都可以是反转形态。
那么,所谓技术分析中的顶部反转形态,就可以这么说:画出一根颈线,左边涨上来,右边跌下去,并不再回到颈线之上。至于颈线上面的形态,任何想象得出的形状都可以......这不是跟没说一样么!
file:///C:\DOCUME~1\ADMINI~1.PC-\LOCALS~1\Temp\ksohtml\wps75.tmp.png
当然,技术分析里也有一些有用的经验总结。例如技术分析说绝不会有四重顶。也就是说当价格第四次达到相同位置的时候,一定会突破而不会形成第四个顶,这就是可证伪的(如果哪天我们看到一个四重顶的技术形态,那就说明技术分析理论错了,可不是我错哦)。这条原则我们就可以加以运用。可惜,在技术分析理论里面象这样有用的原则太少了,掺杂了太多正确的废话,所以一位朋友把技术分析理论的特点精辟地总结为:“一学就会,一用就懵。”
除了废话理论以外,投资市场上还流行着另一类不可证伪理论:在《皇帝的新装》故事里面,两个自称是织工的人,声称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丽,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当那件新装具有了这个奇怪的特性以后就变得不可证伪起来:假如我们看得见这件新装,证明它存在;假如看不见这件新装,证明我们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这件新装还在那儿。
有许许多多人声称他们掌握了投资市场上赚钱的秘诀,通常他们的秘诀都具有一些奇怪的特性:任何意志不够顽强,缺乏执行力,人品不好,不适合……的人都无法用这个秘诀赚到钱。于是,当其他人用这些方法亏损了就只能怪自己人品不好,秘诀永远不会错;赚到钱了(即使胡乱用一种方法买彩票也是有人赚钱的)不仅可以证明秘诀好用,还能为自己加上意志顽强、好人品等等标签,于是他们更乐于传播这些秘诀。我习惯把他们的秘诀称之为《皇帝的新装》理论。
投资市场上流行着许多看似正确的理论,顺着这些理论的思路很容易被带得云里雾里。无论它们包装得如何花哨,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可证伪性——跳出这些理论来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它是错的?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证明其错误,那么我们有理由对这些理论嗤之以鼻。有时,要走出由那些流行的谬见编织的迷宫,我们仅需要一点孩童般的天真与勇气。
包不同
09.12.13
领带魔术与两头堵
复习题:
1, 请指出以下投资理念中哪些是不可证伪的:
a,顺势而为
b,针对一个正确的头寸加码
c,适合你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d,涨多了就会跌,跌多了就会涨
2,这些投资理念是出自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这样的投资大师还是股评家、经纪人?
杂谈之四,罗斯柴尔德家族对于《货币战争》的意义
阴谋论调贯穿《货币战争》的始终。但是从常识上讲,我们很难接受这样一个说法:200多年前的英国人亚当.斯密、100多年前的奥地利人欧根..庞巴维克、当代的美国人米尔顿.弗里德曼……这些经济学家穿越时空,勾结在一起,编造了一个弥天大谎欺骗世人;同时,他们还勾结了小布什在总统就职演说上做秀,勾结了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在哈佛大学的学生面前作秀……
所谓阴谋,只能是少数人的谋划。所以,需要有一个拥有30万亿美元资产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存在,忽悠并操纵了以上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明真相的人们,阴谋论才能成立。至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是不是真的有30万亿美元这个问题么,既然是阴谋,自然就看不见,既然看不见,就没法有证据,于是也就不需要有证据。或者说,解释得通就是证据。
不过在我看来,史上最强的阴谋论著作不是《货币战争》而是《圣经》。宇宙如何开始,生命从哪里来……面对许许多多无法解答的问题,同样也需要有一个上帝的存在来解释这一切,并且,用上帝可以轻易地解释得通这一切。
比如:苹果砸到牛顿的头上——这是为什么呢?牛顿通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但是这万有引力又是从哪里来?牛顿卡壳了……这时候过来一神父,他告诉我们:这就是上帝的安排。看,牛顿解决不了的问题神父都能解决。
我们换一个场景:苹果熟了从树上掉落到地上,牛顿……不在,呵呵。为什么苹果熟了会掉到地上呢?这时候过来一神父,他告诉我们:这就是上帝的安排。哦,原来这位神父什么问题也不解决,只能解答已知的问题。
有人说,证明一件事情存在很容易,证明一件事情不存在太难了。不错,不过证伪主义的哲学思考方式在此时再次发挥作用: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办法证明一个理论是错的(不具有可证伪性),那么这个理论往往就是没有用的。
还是来看一个具体些的例子吧。
十二年前我刚接触有色金属行业的时候,铜铝价差很小。那时铜的全球平均生产成本大约是1600美元/吨,铝是1200美元/吨,但是在1997~2003长达6年时间当中,铜铝价差大部分时间在400美元以下。铝企业日子很好过,铜企业日子很苦,经常被迫减产。
当时有这样一种论调:世界上主要生产铜的国家都是赞比亚、智利这种穷国,而铝的生产企业多来自发达国家,当时最大的三家铝企业分别以他们国家的名字命名——拿大铝业、美国铝业、法国铝业,这三家企业的铝产量占据全球40%以上的份额。所以铜价就该低,铝价就该高。
19996月铜价跌到1360美元的时候,铝价在1260美元。随后必和必拓公司关闭了北美年产20万吨的铜矿(这些铜矿的现金成本高达1900美元),费尔普斯道奇公司也跟进减产,才逆转了铜价的颓势。
不过好景不长,2001科技股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全球铜市场供应过剩达到了70万吨,铜价再破新低跌至1335美元(铝价1250美元)。铜价下跌过程中,费尔普斯道奇公司、墨西哥集团、必和必拓已相继减产,仍不足以扭转供应过剩的局面。市场把目标锁定到更低的价格,因为世界最大的产铜国智利的平均生产成本在1100美元。但此时的智利国营铜工业公司已更换了总裁,改变了以往血汗生产方式的经营思路,仅在必和必拓宣布减产后的第二天就声明跟进减产10万吨,甚至都没来得及拿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这成为扭转供应过剩填饱肚子的最后一个馅饼,铜价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回升到了1500美元。
2002年美国经济在复苏之路上颠簸的时候,铜价再次跌落至1450美元(铝价1290美元)。智利国营铜工业公司又率先在行业内宣布减少20万吨销售,并且认真履行了他们的承诺,虽然铜出口是智利的主要外汇收入来源。他们的这一举动马上在价格上得到回报,后来铜铝的价差就开始不断扩大,犯了经验主义错误的买铝抛铜的套利者就悲剧了。
今天,在全球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铝价涨到了2250美元,而铜价已是7400美元。智利仍然是一个欠发达的国家,他们那里也没有金属期货交易所,智利国营铜工业公司销售铜的时候都是参考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价格,但并不防碍他们获得超额利润。这一切源于他们自身的改变,只有按市场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拥有定价权。
有市场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胜负。阴谋论最大的用处,就是给失败者挡上一块宿命论的遮羞布,除了能增加点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外,并不能解决任何具体的问题。
本文无意探讨罗斯柴尔德家族究竟是否拥有30万亿美元的财富,也无意研究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上帝。就算有上帝吧,可是他老人家也没有告诉我们宇宙的中心究竟是地球还是太阳抑或两者都不是,否则伽利略又怎么会被要求写悔过书?一切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规律,终究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包不同
2010.1.3
复习题:
file:///C:\DOCUME~1\ADMINI~1.PC-\LOCALS~1\Temp\ksohtml\wps76.tmp.png
前两天,一位朋友指着这个走势对我说,这就是主力在挖坑。请问他这个分析有没有道理,这种分析方式对赚钱是否有帮助?
杂谈之五,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这是99418日时我的一位朋友传真给我的一幅铜的走势预测图,至今我仍把它视为波浪理论应用的经典。我这位朋友根据波浪理论中的几条重要原则:一浪顶与四浪底不重叠,二浪与四浪简单调整与复杂调整交替,复杂调整通常为收敛三角形并具有五浪子结构;同时结合场内铜出现单日反转形态,预测了后面的走势。
file:///C:\DOCUME~1\ADMINI~1.PC-\LOCALS~1\Temp\ksohtml\wps77.tmp.png
随后的走势证明了这次预测是非常精确的,精确到每一个细节,因此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问题在于事先我是无法知道这次预测对错的,我这位朋友以前很多次用波浪理论测市,也是象段誉的六脉神剑一样,时灵时不灵的。我该怎样运用这个预测呢?
首先,这个预测如果应验,利润最大的地方在于后面的五浪上涨,操作的目标在于捕捉这个可能存在的买入机会;其次,是判断这个预测正确的概率有多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一些概率问题的解题思路。
逆向思维是解概率题目当中的一个常用思路,当我们要验证有多大的概率掌握了规律时,往往要从瞎蒙与巧合的概率算起,然后用100%减掉这个巧合的概率,就是我们掌握规律的概率。譬如马戏团训练了一头猩猩,声称它每次掷硬币都能掷出正面,我们可以让它连掷10次硬币试试看。果然这头猩猩连续掷出了10次正面,如果它是瞎蒙的,出现这种结果可能性只有0.1%,也就是说,有99.9%的可能性,这头猩猩是真的有些本事的。值得注意的是,让1000只猩猩来掷10次硬币,有很高的概率出现一头连续10次掷出正面的猩猩,这种情况下并不一定意味着这头猩猩有什么特异功能。先预测,后验证,这才叫指哪打哪;从已知的结果中找特殊性,那叫打哪指哪。
针对我朋友的波浪预测,首先需要做的是观察与验证。当行情从四-1走到四-3位置时,一轮上涨,一轮下跌,以及四-2的转折位置都与预测相符,蒙对其中之一的概率至多50%,连续蒙对三次的概率至多只有12.5%。换而言之,这个预测完全正确的可能性有87.5%以上!接下来我只需要按照预测操作其余的部分就可以了——在四-3处买入,四-4处卖出,四-5处再次加量买入……当行情超出预测范围时退出交易——譬如我在四-3处的买入点位不够精确,买入以后,价格继续下跌,但并不能证明前述预测错误;但是当价格跌到四-1的位置以下时,前述预测就绝不可能是正确的了,即使以后上涨也与这个预测无关。这时候就应该把仓位平掉退出交易,再重新寻找交易机会。
在林康史所著的《技术分析精解》关于波浪理论的章节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笑话:“一位研究艾略特波浪理论数十年的技术分析者曾被人问道:该怎样使用艾略特波浪理论进行交易呢?他却无从回答。实际上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怎样进入行情,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分析行情……”这段话不仅适用于波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一些分析方法;同样的,上面这个例子并不仅仅是要讲述波浪理论,而是要说明如何怎样根据分析预测来进入行情交易。我们还是来总结一下其中的要点吧:
一, 交易获利来自低买高卖,谁都不可能坐着时光机器回到过去进行交易,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现在低买未来高卖,或现在高卖未来低买,这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预测。无论是巴菲特还是索罗斯或者任何一位说得出名字的投资大师,他们都不讳言预测问题。有些人声称他们不预测,根据某个系统的信号进行交易,那不过是一个文字游戏,他们同样需要预测——根据他们的系统信号买卖,在未来的行情中能够赚到钱。至于这类“系统交易”能否如预期那样在市场中长期稳定地赚到钱,我将会在另一篇杂谈中加以剖析。
二, 预测的正确率和交易的正确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使预测的正确率很低,但我们只针对通过验证的预测进行交易,交易的正确率会很高。老手们常说的多看少动,一年抓一两次有把握的行情,就是这一方法的具体体现。增加相关的知识积累有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率,这可以增加交易的机会。在相同的时间里面进行了更多的正确的交易,对提高收益率当然有好处。如果缺乏关于交易的知识,精确预测就无从谈起。
三, 这个预测有一个核心的逻辑,比如前文例子中的核心逻辑就是波浪理论,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分析方法。由这个核心的逻辑发展出一个整体的较具体的预测,可以包括时间、价位、形态、成交量、持仓量等等方面,这样才能进行验证与评估。如果仅仅是简单地预测涨跌,就只能用涨来验证涨,用跌来验证跌,最后就变成了追涨杀跌。
四, 验证预测需要计算概率。当行情走势与预测一致时,通常我们考虑这种一致是随机巧合的概率有多大。巧合的概率愈小,就意味着核心逻辑与市场节奏吻合的概率愈大。当行情走势与预测出现明显偏差时,就要推翻先前的逻辑,结束交易。
有人说:行情是走出来的,不是预测出来的。这话固然不错,不过行情走它自己的,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试图参与其中并希望赚到一些钱的话,就不可能回避人的主观认识问题。我的解决之道,概括来说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同则长,异则短。
包不同
2010.1.25
复习题:
杂谈之六,费米问题的启示
曾有朋友问我如何进行基本面分析,我想到了费米。他在芝加哥大学执教期间,提出了为世人所称道的费米问题。初一听上去,这一类问题似乎十分抽象,甚至近乎荒诞,然而他给出的解题方案却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
例如他曾经提出过一个古怪的问题:芝加哥市有多少位钢琴调音师?费米是这样解决的:芝加哥有300万人口,如果每个家庭平均有4口人,三分之一的家庭有钢琴,那么该市共有25万架钢琴;每架钢琴过5年必须调一次音,每年就有5万架钢琴需要调音;如果每位调音师每天能调4架钢琴,每年工作250天,那么1年里总共给1000架钢琴调音。所以,芝加哥市应该有50位调音师。用电话号码簿加以验证,调音师的人数恰好是那么多。
费米的意图是想说明,将复杂困难问题分解成小的可以解决的小部分,然后进行大胆估计和预测,迅速得出接近准确的答案。
实际上,费米对每个小问题的估算并不精确,真实情况可能是平均每个家庭有5口人,每架钢琴每过4年需要调次音……每一项都有可能高估或低估。但是从概率的角度看,所有数字都被高估或低估的概率很小,有较大的概率出现错误估计相互抵消的情况,最终的计算结果仍将趋向于正确的数字。
这个例子说明了由多个不可靠元件组成的系统可以得到可靠功能。如果对这一结论有所怀疑的话,不妨想一下数控机床,它可以加工出非常精密的零部件。那么,组成数控机床的零部件又是什么机器加工出来的?它们的的精密程度如何?显然,用一些低精度的零部件组成的机器可以加工出更高精度的零件。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不太精确的基本面信息推导出比较精确的结论。
其次,费米的回答也不是漫无边际的瞎猜。我相信他自己家中会有一架钢琴,并且他观察过调音师的工作以及其他一些家庭中拥有钢琴的比例。如果来问我上海有多少钢琴调音师,我可能就会卡在上海多少个家庭有钢琴这一个小问题上。
在做基本面分析的时候,我看到许多分析师往往对一个局部的数据了解得非常详尽,譬如海关进出口数据,工厂订单等等,但他们并不一定能推导出正确的结论。有的人因此认为基本面分析没有用,却是有失偏颇的。
去年9月底,我仿照费米的解题方式,随意在网上写了篇国内铜市场分析:
譬如分析国内铜市场,98年我刚开始接触有色领域时大概年用量180万吨,其中国产100多万吨,其余数十万吨缺口依赖进口弥补。
在国产铜的里面,真正从地底下挖出来的大概只有60多万吨,其它是一些废铜回收和进口铜精矿加工——进口铜精矿的价格是按照铜价减加工费的方式来定价,再把加工成本加上去等于又还原成国际市场铜价了。所以中国的铜价跟国际市场是密切关联的①。
07年做股票的时候关心过一下江铜的财务报表:06年产铜15万吨,07年预计15.5万吨(指地底下挖出来的)。名义上产量70万吨,大部分都是进口精矿加工。所以得出结论,别看铜价这么高,中国自己这几年产量增加很有限,估计能有100万吨就不错了。
现在的用量呢?大概400万到500万吨吧,这个我也不是十分清楚,反正差额还是很大的,需要靠进口铜或进口铜精矿来解决。
进口铜精矿跟进口铜有些差别,进口铜亏损就没人进了,进口精矿呢,这些都是国企,盲目上马了那么多产能,不可能停下来的,亏损他们也会进,同时用自产矿的利润弥补一些亏损,对于没有自产矿的冶炼厂来说日子就比较难过了。所以冶炼厂厂卖现货就会惜售,并有可能减少一些后续的精矿加工。
等过段时间国内库存慢慢消化了,又会出现8点几的比值,所以现在我就拿些反套②头寸,至少换月还比较有利。
上面这段分析中几乎没有一个数据是准确可靠的,但凭经验我都能估个八九不离十(有些数据可能误差20%,但别太离谱差个0就可以了),也没花费很大的工夫认真做市场调研。但是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比较接近正确并可以赚到钱的,数月间沪铜与伦敦铜的比值已自7.6上升至8.1
力求数据的准确固然是分析师的职责,但对投资交易来说,小数点后面若干位的数字无关痛痒。面对时时变化的市场,概算、速算的能力远比精算重要得多。
①按照目前的汇率,考虑增值税以及其他一些杂费,人民币计价的进口铜成本与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铜价的比值大致在8.1左右。通常,高于这一比值时,刺激进口增加,国内市场供应过剩,于是比值下跌,抑制进口,直至国内市场供应短缺,比值再度上涨。与价格围绕成本波动的动态平衡类似。
②通常把国际市场买进国内市场卖出称为正向套利,反之称为反向套利。
包不同
2010.2.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4-9-21 22:06:10 | 只看该作者
有些图看不到,大家可下载附件。

包不同的投资杂谈.rar

68.09 KB, 下载次数: 2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9-22 02:21:3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4
发表于 2014-9-22 08:41:0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9-22 08:46:52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0-4 20:53: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到不少哈,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5-30 00:25:59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  太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5-31 15:30: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证伪的说法令人茅塞顿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易家网  ©2015-2023  郑州期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136号 豫ICP备16010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