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39|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我设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4 13: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跳蚤与爬蚤   
    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被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当玻璃罩接近桌面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把玻璃罩打开, 再拍桌子, 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跳蚤变成“爬蚤”, 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 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时,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玻璃罩已经罩在了潜意识里,罩在了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很多人的遭遇与此极为相似。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幼年时代,遭受外界(包括家庭)太多的批评、打击和挫折,于是奋发向上的热情、欲望被“自我设限”压制封杀,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激励。既对失败惶恐不安,又对失败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犹疑、狭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精神面貌。   
    这样的性格,在生活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随波逐流。   
    与生俱来的成功火种过早地熄灭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3:20:21 | 只看该作者
要解除“自我设限”,关键在自己。   
    西谚说得好:“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成功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你不愿成功,谁拿你也没办法;你自己不行动,上帝也帮不了你。   
    成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蛋糕,数量有限,别人切了,你就没有了。不是那样,成功的蛋糕是切不完的,关键是你是否去切。你能否成功,与别人的成败毫无关系。只有自己想成功,才有成功的可能。   
    宋朝著名的禅师大慧,门下有一个弟子道谦。道谦参禅多年,仍无法开悟。一天晚上,道谦诚恳地向师兄宗元诉说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恼,并求宗元帮忙。   
    宗元说:“我能帮忙的当然乐意之至,不过有三件事我无能为力,你必须自己去做!”   
    道谦忙问是哪三件。   
    宗元说:“当你肚饿口渴时,我的饮食不能填你的肚子,我不能帮你吃喝,你必须自己饮食;当你想大小便时,你必须亲自解决,我一点也帮不上忙;最后,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不能驮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道谦听罢,心扉豁然洞开,快乐无比,他感到了自我的力量。   
    成功,首先始于自愿自觉。   
    当一个人失去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万念俱灰之时,我们说“无可救药”;当一个人动了念头,认了死理,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不达目的不罢休时,我们说“矢志不渝”。   
    自己的事自己做。始于心动,成于行动。   
    坚定的行动,必然源于深刻的认识和觉悟。
3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3:21:55 | 只看该作者
牛顿第一定理说,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惯性;人也是一样,具有安于现状的倾向,即惰性。   
    要重新唤醒成功的欲望,从潜意识上升到显意识,就得下“一定要成功”的决心。   
    “一定要”不会凭空而起,决心也不会无缘无故的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因此,必须为成功找一个理由。   
    这个理由越充分越刻骨铭心,成功的决心就越大,意志就更坚强。成功才有必要性,付出才可能持久。   
    但是,这个理由不可凭空捏造。   
    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为争取民族的自由、平等,与种族主义坚决斗争。坐牢27年,斗争一刻没有停止过。最后他成功了,成了南非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说之所以为民族自由和平等挺身而出,“并不是受到神谕或一时的灵感和心血来潮,而是因一千次的眼泪、一千次的屈辱、一千次的绝望和痛苦!”
4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3:23:07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这个美国人的故事,正是成功从“必要性”走向“必然性”的真实写照——他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父亲赌输了,又打老婆又打他;母亲喝醉了也拿他出气发泄。他在拳脚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长大,常常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因此,他面相很不美,学习也不好。高中辍学,便在街头当阿混。直到他20岁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使他醒悟反思:   
    “不能,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下去,和自己的父母岂不是一样吗?成为社会垃圾,人类的渣滓,带给别人、留给自己的都是痛苦——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他下定决心,要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个人样来。但是做什么呢?他长时间思索着。从政,可能性几乎为零;进大企业去发展,学历和文凭是目前不可逾越的高山;经商,又没有本钱……他想到了当演员——当演员不需要过去的清名,不需要文凭,更不需要本钱,而一但成功,却可以名利双收。但是他显然不具备做演员的条件,长相就很难使人有信心,又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没有经验,也无“天赋”的迹象。然而,“一定要成功”的驱动力,促使他认为,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出头的机会,最后的成功可能。决不放弃,一定要成功!   
    于是,他来到好莱坞,找明星、找导演、找制片人……找一切可能使他成为演员的人,四处哀求:   
    “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要当演员,我一定能成功!”   
    很显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了。但他并不气馁,他知道,失败定有原因。每被拒绝一次,就认真反省、检讨、学习一次。一定要成功,痴心不改,又去找人……不幸得很,两年一晃过去了,钱花光了,便在好莱坞打工,做些粗重的零活;两年来他遭受到1000多次拒绝。   
    他暗自垂泪,痛哭失声。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难道赌徒、酒鬼的儿子就只能做赌徒、酒鬼吗?不行,我一定要成功!他想,既然不能直接成功,能否换一个方法。他想出了一个“迂回前进”的思路:先写剧本,待剧本被导演看中后,再要求当演员。幸好现在的他,已经不是刚来时的门外汉了。两年多耳濡目染,每一次拒绝都是一次口传心授,一次学习,一次进步。因此,他已经具备了写电影剧本的基础知识。   
    一年后,剧本写出来了,他又拿去遍访各位导演,“这个剧本怎么样,让我当男主角吧!”普遍的反映都是,剧本还可以,但让他当男主角,简直是天大的玩笑。他再一次被拒绝了。   
    他不断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成功,也许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下一次……”   
    在他一共遭到1300多次拒绝后的一天,一个曾拒绝过他20多次的导演对他说:“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我被你的精神所感动。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我要把你的剧本改成电视连续剧,同时,先只拍一集,就让你当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说。如果效果不好,你便从此断绝这个念头吧!”

    为了这一刻,他已经作了三年多的准备,终于可以一试身手。机会来之不易,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全身心投入。   
    第一集电视剧创下当时全美最高收视纪录——他成功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3:23:35 | 只看该作者
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史泰龙。
6
发表于 2012-9-24 13:28:02 | 只看该作者
心魔最难战胜
7
发表于 2012-9-24 13:31:47 | 只看该作者
漂萍 发表于 2012-9-24 13:21
牛顿第一定理说,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惯性;人也是一样,具有安于现状的倾向,即惰性。     ...

牛顿晚年醉心与神学,这何尝不是一种突破科学源自幻想啊,我们却愚昧简单的认为这是愚蠢行为。
自我设限!{:soso_e120:}{:soso_e163:}

8
发表于 2012-9-24 14:13:02 | 只看该作者
先顶再看{:soso_e181:}
9
发表于 2012-9-24 14:13:54 |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事自己做。始于心动,成于行动
10
发表于 2012-9-24 14:14:17 | 只看该作者
这句好啊   我用作签名了   留着警醒自己
11
发表于 2012-9-24 14:21:59 | 只看该作者
不放弃,史泰龙{:soso_e179:}
12
发表于 2012-9-24 14:51:54 | 只看该作者
史泰龙,被拒1300多次后的成功{:soso_e179:}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5:42:11 | 只看该作者
无穷力量—积极的心态   
    第一章心态魔方   
    一、谁在控制我心态。   
    心态是人情绪和意志的控制塔,是心态决定了行为的方向与质量。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试验:   
    在一个大教室里,如果你周围有熟人、朋友,也有你不认识的人。当要求每一个人与四周的人握手致意时,人们将怎样想怎样做呢?有的热情,有的勉强,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有的就只找认识的人,否则就不愿做……   
    握手应该人人都会吧,既不需要知识、阅历,更与智商技能无关,而仍然质量参差,因人而异,就因为握手的对象不同时,你的心态不同。   
    心态就是内心的想法,是一种思维的习惯状态。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意即“心”是身体的主宰,是精神的领导。   
    心态使人做出超常的行为。   
    战国时卫国有一个叫弥子瑕的人,因为长得俊美而深得卫王宠爱,被任命为侍臣,随驾左右。   
    有一次,弥子瑕因为母亲生病,就私驾卫王的马车回家探视。按当时卫国的法律,私下使用大王车马者,当处以斩断双脚的刑罚。   
    卫王知道此事后,不但没有处罚弥子瑕,反而称赞他:   
    “子瑕真孝顺啊!为了生母的病,竟然忘了刑律。”   
    又有一天,弥子瑕陪同卫王游果园,弥子瑕摘下一个桃子,吃了一半,另一半献给卫王。卫王高兴地说:   
    “子瑕真爱我啊!好吃的桃子不愿独享,献给我吃。”   
    多年以后,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王就不喜欢他了。有一次,弥子瑕因小事不慎,卫王就生气地说:   
    “弥子瑕曾经私驾我的车,还拿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在数落弥子瑕的罪状之后,就罢免了他。   
    卫王对弥子瑕同一桩事情前后的不同态度,就是因为卫王的心态不同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这些不平常的举动,就是心态在起作用。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又说,“兵强于心而不强于力”。这都是在强调心态的极端重要性。   
    生活中随时可见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持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能成立,都合逻辑。比如同样是半杯水,有人说杯子是半空的,而另一个人则说杯子是半满的。水没有变,不同的只是心态。心态不同,观察和感知事物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信息的选择就不同,因而环境与世界都不同。心态给人带上了有色眼镜和预定频段的耳机,人们于是只看到和听到他们“想”看和“想”听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境遇并不完全是由周围的环境造成的。   
    犹太裔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二战”期间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三年,身心遭受极度摧残,境遇极其悲惨。他的家人几乎全部死于非命,而他自己也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惨杀。但他仍然不懈地客观地观察、研究着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的人们,包括他自己。日后他据此写了《夜与雾》一书。   
    在亲身体验的囚徒生活中,他还发现了弗洛伊德的错误。作为该学派的继承人,他反驳了自己的祖师爷。   
    弗洛伊德认为:   
    人只有在健康的时候,心态和行为才千差万别;而当人们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动物的本性,所以行为显得几乎无以区别。   
    而弗兰克却说:   
    “在集中营中我所见到的人,完全与之相反。虽然所有的囚徒被抛入完全相同的环境,但有的人消沉颓废下去,有的人却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5:46:01 | 只看该作者
有一天,当他赤身独处囚室时,忽然顿悟了一种“人类终极自由”,这种心灵的自由是纳粹无论如何也永远无法剥夺的。也就是说,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本身的影响程度。因此“什么样的饥饿和拷打都能忍受”。“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高僧一年四季只穿件单薄的衲衣而无严寒酷暑之苦;高士伟人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猛虎趋于后而心不惊”;关羽中毒箭,华佗为其无麻醉刮骨,铮铮有声,而关公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谈笑风生,与人对弈。这完全验证了“幡动?心动!”的禅门机锋。说到底,环境对人的影响程度,完全取决于自己;如何看待人生,也完全由自己决定,由我们的心态决定。   
    同样是身陷囹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遭遇和结果与弗兰克不同,但都能在一种稳定的心态下,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最终的维护。   
    文天祥被俘后,元朝统治者费尽心机劝降,均告失败。于是重枷大镣,把文天祥囚禁起来,企图通过肉体折磨使他屈服。一关就是四年。   
    文天祥所处的牢房,是一间低矮狭小、昏暗潮湿的土室,老鼠成群,恶臭四溢;夏秋之际,度日尤为艰难。“或时日杲杲,或时雨淋淋,方如坐蒸甑,又似立烘,水火交相禅,益热与益深。酷罚毒我肤,深忧烦我襟。”   
    但这种肌肤之痛,文天祥等闲视之,丝毫没有动摇报国的坚强意志。他在囚中吟哦不绝,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如精钢之金,百炼而弥劲”。   
    他在《偶成》诗中写道:   
    “昨朝门前地少裂,今朝床下泥尺深。人生世间一蒲柳,岂堪日炙复雨淋。起来高歌赋离骚,睡去细和梁父吟。已矣已矣为何道,犹有天地知吾心。”   
    他向往屈原的九死无悔,嘉叹孔明的鞠躬尽瘁。   
    文天祥把生活环境中包围着他的邪恶之气,归结为七种之多: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当此夏时,诸气萃然”,而自己是“狱中孤愤长”,“孤臣腔血满”,只凭着一股浩然之气(心态),“俯仰其间,幸而无恙”。他豪迈地宣称,“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于是奋笔写出了那篇义薄云天、光耀古今的不朽诗篇——《正气歌》。   
    正是:心中有祖国,外界环境奈我何?!   
    文天祥最终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实践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誓言。   
    后人赞道:   
    “忠肝义胆不可状,要与人间留好样。”   
    这就是文天祥的心态,文天祥的选择。   
    深禅师和明和尚云游四方,这天夕阳西下,他们来到了淮河边上。   
    一个渔人正在收网,满河的水都被夕阳映红了,那些入了网的鱼儿跳跃着,闪闪发光。   
    渔人边拉网边说道:   
    “罪过罪过,在师父们面前做这种活儿。”   
    明和尚闭目说道:   
    “俗家也要养家活口,阿弥陀佛!”   
    忽然,有条鱼儿身子一跃过网,仿佛箭一般射入水中。   
    深禅师看在眼里,对明和尚说道:   
    “明兄,真机灵啊!它完全像个禅僧。”   
    明和尚对着那泛起涟漪的水面,回答道:   
    “虽然这样,还不如当初别撞进罗网里更好。”   
    深禅师笑了起来,说:   
    “明兄,你省悟得还不够哩。”   
    明和尚一直不明白深禅师的话,半夜仍在河边徘徊思索。   
    河水闪着幽幽的光静静向前流去——   
    是了,是了,那鱼儿进了网里与没进网里,只是外在的区别,其实自性都丝毫没变啊!   
    正如安东尼•罗宾所说:   
    “除非我的意识同意,否则任何事物都无法影响我!”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5:46:57 | 只看该作者
一念之差有多大   
    从成功学的角度看,心态只有两种:积极的和消极的。   
    面对相同的夕阳,有人低叹: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这是一种心态的写照。   
    有人反对说: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这是一种心理状态。   
    而有人则高歌: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这已全然是另一番心灵境界。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往往造成了人生结果的巨大差异:很小的差别就使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结果的成功与失败。   
    美国成功学院对1000名世界知名成功人士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心态决定了成功的85%!   
    我们回想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同样都是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却有好坏优劣之分;学习不好,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学习,不认真做作业。“认真”是什么,认真并不是智慧,而是“心态”!同样是工人、职员,有人为五好员工、劳动模范,有人却为阿混,真正的区别仅在于谁更积极、更努力、更负责,而不是聪明才智和技能。积极、努力、负责都是“心态”。社会精英、领袖伟人,他们的成就,取决于付出甚至牺牲的多少。愿意付出、牺牲,绝非方法问题,确确实实来源于心态。   
    让我们来听听两位举世公认的成功者,他们是怎么说的。其中一位靠“实干”而蜚声世界,另一位则靠“空想”流芳百世。他们就是天才的发明家爱迪生和天才的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爱迪生说:   
    “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   
    爱因斯坦说: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功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而已。”   
    伟人之所以伟大,仅仅因为他们的心态更积极。   
    马尔比•巴布科克说:   
    “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种我们不具备的东西。”   
    多少人因这一念之差而与成功背道而驰!   
    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容易埋怨责怪。埋怨社会无机会,世道不公平,责怪别人冷漠无情,责怪自己生不逢时……可是我们想过没有,无论在任何社会环境里,总有人充满希望、快乐和幸福。   
    “任何时代,都是发大财的时代!”   
    关键就在于,任何事物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这就要看你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你是积极的,你看到的就是乐观、进步、向上的一面,你的人生、工作、人际关系及周围的一切就都是成功向上的;如果你是消极的,你看到的就是悲观、失望、灰暗的一面,你的人生自然也就乐观不起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5:47:53 | 只看该作者
人为什么会消极   
    消极心态是怎样形成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天生”的。是受环境、教育的影响,潜移默化而逐渐形成的。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一、你是否患了“消极症”   
    人大致有54种消极情绪和表现,这里“消极树”上仅列举出常见的8种。一个消极的苦果,便足以毁坏我们生活的某一个方面,甚至对整个人生历程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   
    消极的苦果,皆由日久天长养成的八种人类习性所生发:   
    1.缺乏目标。   
    就是缺乏人生的目的和方向,缺乏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不知道自己想获得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不知道命运在自己掌握之中;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会怎样,生活会怎样,家庭会怎样,财富会怎样;没有动力,没有激情,没有信心;看不到机会,无法把握自己的心态、生活、工作和学习,一如水上浮萍,东漂西荡,不知何去何从。   
    没有懒惰的人,只有没有目标的人。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就是没有目标的人。因为连“梦想”都没有,还会拥有什么?   
    2.害怕失败。   
    害怕失败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遭受过无数的挫折,于是,失败的恐惧感时常伴随着我们。这种恐惧感来自于对过去“伤害”(遭挫折、被耻笑)的记忆,造成内心的胆怯和懦弱,从而产生消极的想象力和预期的失败感。   
    当人们在作出一个新的决定时,心态消极的人往往想到曾经遭受过的失败景象,于是忧虑退缩,裹足不前。   
    3.害怕被拒绝。   
    我们在生活中遭到过太多的拒绝,父母拒绝我们、老师拒绝我们、朋友拒绝我们。我们听到过太多的“不”——不行、不能、不好、不可以……于是在内心深处留下了障碍。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被拒绝的种种可能就立刻出现。害怕遭到耻笑和打击,害怕失去自我信心的恐惧,妨碍我们开口求助,阻碍我们前进。   
    4.埋怨与责怪。   
    人们一旦遇到问题和障碍时,总是找借口,找理由,其目的就是推卸责任,把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不利”都推给外界和别人。其根源是内心的渴求与现实不一致。在他们不能正视困难、面对自我,不能达到心理平衡时,就自然而然选择了一种逃避行为,即把责任归咎给别人。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把握不够,总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是可怜者。   
    5.否定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面对不如意、不利的事物,于是夸大障碍,找借口来逃避,从不找自己的原因。这是一种懦弱、胆怯和无能的表现。   
    6.做事半途而废。   
    不明白人生历程实质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这一道理,对事业没有坚强的信念和决心,不能坚持到底。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挫折可能带来的种种伤害。于是认为不可能实现,不可能达到,不可能成功,迅速放弃自己原有的努力。   
    做事半途而废,主要还是由于“害怕”。   
    “害怕”是因为对自己没有把握,自认能力不够,自信不足,同时,总看到事物消极失败的一面,因而显得胆小、脆弱、忧虑、犹豫、找借口(推卸责任)。随着事态的发展,害怕的程度与日俱增。害怕承担责任,使心态轻易就超过承受的极限,于是开始推卸责任。推卸责任的最常见方式就是埋怨与责怪,以进为退,为自己开脱,似乎总是他人不好,他人不对,极端的情况便是否定现实,扩大障碍,以期用别人的同情来掩盖自我的空虚;一旦找到借口,便主动打退堂鼓,最终半途而废。半途而废一旦经常发生,成为习性,必然恶性循环,加重“忧虑、犹豫”的态度,从而更加胆小脆弱。一如《诗经》所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人生必然举步维艰,一事无成。   
    7.对未来悲观。   
    就像下坡比上坡容易一样,人类似乎天生有“悲观”的倾向。要积极很困难,要消极很容易;要乐观很困难,要悲观很容易。悲观的情绪像瘟疫,会迅速传染开去。悲观与前面几大习性有关,可称做一种消极的“并发症”。因缺乏人生的意义与目标,必然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看不到美好未来;因“害怕”半途而废而无成就感,必定自惭形秽,因而得过且过,表现得十分自私;为了保持做人的最后一点点“尊严”,必然要以愤世嫉俗、牢骚满腹、猜疑忌妒、易怒等方式来发泄,以缓释内心深处的悲哀。   
    8.好高骛远。   
    表现为不切实际的空想,把成功寄托于一些不可能发生的荒唐想法上。比如,想象与某大明星结婚啦,自己的父亲是大人物啦,突然有一天,某人或某个失踪多年的远房亲戚叫自己继承巨额遗产啦……经常在这种“幼稚”的心态下生活,必然加重“侥幸”的心理,而不愿脚踏实地,拾级而上,奋斗成功。殊不知,要实现以上离奇的想法,也是要奋斗的。   
    好高骛远者为了弥补“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掩饰内心的空虚、脆弱和恐慌,必然做人做事虚伪,处心积虑贪图虚荣,以暂时麻醉自己。
17
发表于 2012-9-24 15:48:34 | 只看该作者
坚定的行动,必然源于深刻的认识和觉悟。 {:soso_e195:}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5:49:06 | 只看该作者
消极心态的三大根源   
    破坏性批评。   
    弗洛伊德心理学派认为,一个人的性情在幼年时期即已定型,而且会左右一生。   
    美国一个权威的咨询机构,曾对小孩进行过一次测试,结果非常惊人。他们发现,孩子一岁的时候,想象、创造力高达96%,但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7岁时(上学以后)发生逆转;到10岁的时候,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不见了,只剩下原来的4%!   
    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究竟怎么不见了?!于是,该机构决定对1万名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的各成长阶段进行监测。最后发现,小孩在成长(0岁~10岁)的过程中,平均要遭受超过两万次的“伤害”!其中对幼小的心灵伤害最大的,就是来自父母的“破坏性批评”,这对稚嫩的心灵而言,不啻是一次次人身伤害。这些痛苦的记忆,深深刻在孩子心中,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导致了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胆小、懦弱、犹豫、忧虑、找借口等消极心态。   
    破坏性批评的第一种表现,就是批评的时候对人不对事,直接进行人身攻击。比如说:   
    “你怎么这样蠢?我早就知道了,你是个笨蛋,傻瓜,一点用都没有!你只有吃饭厉害,饭桶!没治啦,没救了,我就当你死了,就当没这个孩子,当初不生你就好了,你看人家××,怎么就那么乖……”   
    类似的批评任何人都不会陌生。小的时候,父母这样批评我们;成年了,同事或领导继续如此这般;我们又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正在这样对待我们的孩子……多么可怕,在这个世界上,时刻都在发生“破坏性批评”!   
    或许,做破坏性批评的父母会说:   
    “我们也是一片好心呀!虎毒不食子,我们是为了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不学坏,让孩子更争气……”   
    当然,出发点并不错,破坏性批评带来的“破坏”确实也是无意的,但其结果却是非常严重的。破坏性批评,本身就是批评者消极心态的表现,把自己各种不如意的消极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因而,进行破坏性批评,孩子受到的是双重消极影响:他们一方面直接承受破坏性批评的伤害,另一方面父母等于在做破坏性批评的示范。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这一套,将来又用来对付他们自己的孩子。   
    破坏性批评的第二种表现,就是增加孩子的内疚感。   
    “孩子,爸爸妈妈很辛苦啊,你一点不争气,一点都不像其他的同学那么乖,那么聪明。你这样怎么对得起爸爸妈妈?!”   
    也许更多的东西孩子不知道,但有一点是知道的,就是我不好,不争气,我要补偿,我要报答。如果经常发生,孩子要偿还的“欠债”越积越多,便会陷入深深的自责而产生负罪感,幼小的心灵就背上了沉重的忏悔的十字架。背着“包袱”去奋斗,成功的难度相对就大得多了。   
    破坏性批评的第三种表现比较隐蔽,就是有条件的爱。这也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你考90分以上,我才给你买玩具,带你出去玩!”“你做到了,妈妈才爱你!”……   
    从此,孩子知道了,“爱”并不是无私的,爱是有条件的,甚至是虚伪的。于是,孩子的爱心被“功利”扭曲了。就这点而言,人还不如动物。   
    破坏性批评直接摧毁人的自尊,增加心理负担,扭曲心态,孩子的自信心会因此而消失殆尽,他(她)开始自怨、自怜、自暴、自弃,害怕做任何事情,逐渐自我设限,丧失勇气,胆小懦弱。   
    破坏性批评的“教育”方式会直接伤害孩子,而批评(无论破坏性或非破坏性)的量过多,也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思想负担而构成伤害。   
    我们似乎倡导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不教不成人,棍棒出好人。总是批评多于表扬。这实际是消极心态占了上风。人们总在寻找或注意应该批评的那一面,形成了教育的误区。当一个孩子拿着考试成绩单回来,上面一共六科,其中五科的分数都在85~95分之间,而有一科是59分!这个时候,我们第一句话大多数都是,“这一科怎么没及格”?就是如此,人们先看到不好的地方,先看到消极的一面。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5:49:53 | 只看该作者
害怕承担责任。   
    在我们出生后,必然要依靠父母的养育,父母要对我们承担责任;上学后,老师要对我们承担责任;进入社会后,政府要对我们承担责任;工作后,老板要对我们承担责任……我们容易养成由别人承担责任的习惯。而消极心态者,则推而广之地认为,别人应该对他的一切不成功和损失承担责任。   
    其实,每一个人成年后,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家庭、工作、环境等等,都是通过你自己而作出决定的。别人只能影响人,但不能作出决定。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去改变,作出新的选择。因此,一个成熟的人,自己应该对自己负完全责任。   
    一个害怕承担责任的人,实质是一个没有控制能力,没有决定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种自私、无能、懦弱、胆小的表现。他无法掌握自己的快乐、幸福、健康和财富,他不是自我的主人,始终在别人的支配下生活,永远享受不了生命的自由,享受不了生活的乐趣。   
    害怕承担责任的程度,决定了消极心态的严重程度。越害怕承担责任,心态越消极,就越缺乏掌握能力和控制能力。   
    3.消极论断,批评别人,验证自我。   
    大乌龟和小乌龟在一起喝可乐。大乌龟喝完自己的一份后,就对小乌龟说:   
    “你去外面帮我拿一下可乐。”   
    小乌龟刚走两步,就不走了,回头说:   
    “你肯定是支我出去后,要把我的可乐喝掉!”   
    “这怎么可能?你是在帮助我啊!”   
    经大乌龟一再保证,小乌龟同意了。   
    1个小时过去了,大乌龟耐心等着……两个小时过去了,小乌龟还没有回来……   
    3个小时过去了,小乌龟仍然未见回来。这时,大乌龟想:   
    “小乌龟肯定不会回来了。它一个人在外面喝可乐。怎么会回来呢?我干脆把它这一份喝了!”   
    大乌龟端起小乌龟的可乐,刚要喝,门砰然而开。   
    “住手!”   
    小乌龟就像从天而降,站在大乌龟面前,气冲冲地说:   
    “我早就知道,你要喝我的可乐!”   
    “你怎么会知道呢?”大乌龟尴尬而不解地问。   
    “哼!”小乌龟气愤地说,“我在门外已经站了3个小时了!”   
    这就是消极论断,验证自我。根据自己的猜疑、臆测,主动寻找支持消极心态的理由和证据。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而我们往往不以为然。比如听说有人打自己的小报告啦,同事间丢东西啦,首先就会怀疑某人(消极论断别人),然后观察、监视,越看越像(验证自我),你会发现,那个“嫌疑”人说话走路都与以前不同了(实际是自我心态在作祟,是自己与以前不同了,自己的精神、眼光、动作),还会进一步验证,“当然啦!他昨天与我对面走过,连头都不敢抬。他在躲我,做贼心虚了!”而结果往往是自己错的时候多。   
    《列子•说符》有一则妙闻——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家孩子偷的。于是看那个孩子走路,像偷斧子的;表情,像偷斧子的;说话,像偷斧子的;动作态度无论干什么,没有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他在山谷里挖地,找到了那把斧子。过了几天又见到邻居家孩子时,发现那孩子的动作态度便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人了。   
    这也可以说是人的天性,它源于人类肯定自我的需要。人人都想证实自己是聪明的,有智慧的,判断正确,从主观上满足自我的成功欲望。出发点是对的,可惜方向错了,它肯定的是消极心态。   
    这种天性很危险。   
    其一,它不易引起人们重视,“日用而不知”,若判断失误,验证不对,最多是自己一笑了之,下一回继续进行;若不幸判断正确、验证成真,将会使自己猜疑的消极心态得到鼓励与加强。   
    其二,偶尔为之或许也无可厚非,长此以往,将使我们认识世界的客观性、敏锐度渐渐迟钝、消失,生活在猜疑、臆测之中,一旦破灭便悲观失望,一旦言中,又自鸣得意,好高骛远。不能实事求是,不能认识世界,又如何改造世界,何谈成功?!   
    “消极论断别人、验证自我”的习性,小则影响个人的快乐幸福,大则可能造成冤假错案、人间悲剧!   
    消极心态的三大根源,是很顽固的,很难一下子消除。首先,它们不一定很明显,而往往是很隐蔽的;其次,它们往往与人类的正常情绪需要相掺杂扭结,很难清醒地把它们剔除出来,不知不觉就犯了。因此,这三大根源实际上可以说,是“人性的弱点”。克服它们,需要决心、需要学习、需要训练、需要毅力。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5:51:19 | 只看该作者
ST我自己 发表于 2012-9-24 14:14
这句好啊   我用作签名了   留着警醒自己

您的认可,就是我前进滴动力~{:soso_e1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易家网  ©2015-2023  郑州期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136号 豫ICP备16010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