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周末啦,辛苦盯盘一周之后,看场电影放松放松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哟{:soso_e112:}
从《交易场所》这部拍摄于世界贸易中心——老纽约大厅的电影中我们得到启发,编录了一些以交易为主题的颇受大众欢迎的电影,本文从中选取10部口碑较好的,这些电影的主题都有关或涉及交易、财政以及全球市场。在介绍虚构型电影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些纪实性影片。
《监守自盗》(2010)
这部电影获得了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它通过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具体人物和事件的再现,犀利地解释了危机产生的原因。通过采访政治家、记者和金融行业领袖,导演查尔斯·弗格森还原了美国金融改革的历史场景(有些或许是虚构的)。电影结构巧妙,通过深入浅出的演绎,一些晦涩的经济专业术语也变得通俗易懂。
《屋内聪明人》(2005)
过去十年,金融突发事件不断,十多年前的安隆事件就是一个典型,至今还有人记得这件事。本片根据《财富》记者写的畅销书《屋内聪明人》摄制,以安隆事件为原型,讲述了美国能源公司的兴盛和衰落以及挥金如土的公司高管如何将之毁灭的故事。
《上班女郎》(1986)
这部电影具有浓郁的上世纪90年代的风格,米兰妮·格里菲斯凭借这部经典的喜剧一举成名,她在影片中饰演是斯塔顿岛上的一个女秘书黛丝·麦吉尔。聪明能干的黛丝在职场屡被陷害,吃尽了苦头,终于,在女老板凯瑟琳·派克因滑雪摔伤而不得不养病的期间,黛丝抓到了反击的机会,用冒充女老板的手段在这家投资银行中迅速爬升。本片获得了第6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奖。
《圆周率》(1998)
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讲述交易的电影,但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的《圆周率》对于任何一个对市场热爱到痴迷的人来说都是一个警世寓言。对数字有着惊人敏感的数学理论学家马克斯·科恩试图在家里电脑“欧几里德”的屏幕上找出整个世界的秘密。他在这台计算机的帮助下开始预测股票市场的涨跌,并出乎意料地发现这些预测竟与第二天股市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科恩的这一特殊技能引起了一位犹太学者和一些贪婪的华尔街大亨的注意,前者希望借此找到通往天堂的密钥,后者则试图掌握世界财富的终极密码,但他不愿将这数字交给任何一方。最终不堪大脑幻觉带来的精神折磨,马克斯疯掉了。
《门口的野蛮人》(1993)
这是一部经典的企业并购电影,讲述了1988年美国第二大烟草公司RJR融资收购饼干生产商Nabisco(纳贝斯克)的交易。时任RJR纳贝斯克CEO的罗斯·约翰逊尸位素餐,挥霍无度,并拥有好几架私人飞机。随着公司新产品无烟香烟的失败,烟草部门盈利下降和管理层的奢侈铺张导致RJR纳贝斯克股价停滞不前,约翰逊感到压力很大,遂决定用LBO来改善公司经营,并趁机赚一笔,但事情似乎并未如他想象的那样进行。
《锅炉房》(2000)
锅炉房暗喻使用高压销售手段的电话营销人员的办公室。这部电影发行于互联网泡沫末期,很可能是对未来金融世界问题的一种预见。电影中,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辍学到“锅炉房”做起了股票经纪人,他贪婪而昧心地赚着客户的钱,但最终迷途知返,认清了公司的腐败氛围。这部电影是贪婪狂妄的金融世界一瞥,电影揭露了做市商内幕,但贯穿电影的主人公父子从作对到释嫌的感情演变,让影片弥漫着淡淡的温情。
《利益风暴》(2011)
这是J.C.陈多尔导演的处女作,故事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的华尔街。一家投资机构的初级分析师在该公司要宣布破产的前一天发现了公司财产评估上的一个漏洞,公司持有的大量MBS(按揭抵押证券)头寸将因市场波动和房地产倒退而带来超过该公司总市值的损失。问题上报后,在紧张的36小时里,公司高管最终找到了貌似合理的解决方案,又是一次金钱对道德的倾轧,这在华尔街已司空见惯。从傲慢的交易员到魅力四射的首席执行官,电影巧妙地探讨了每个人身上的道德困境。
《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银行的》(1999)
人们常说生活往往比剧本更离奇,这句话用在尼克·里森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这个二十多岁的交易员搞垮了英国最古老的投资银行。里森未经授权在新加坡交易所进行期货交易,并损失14亿美元,比巴林银行全部的营运资金还多。这个真实的故事在1999年被改编成电影,本片中伊万·麦格雷戈饰演里森并演绎了他戏剧性崛起和垮台的人生桥段。
《大而不倒》(2011)
这部HBO(美国家庭影院)电影记录了金融危机初期的情景,尤其是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决议的形成过程。本片的噱头还在于,一个个穿得像模像样的好莱坞影星模仿扮演的美国金融行业领导人,其中包括詹姆斯·伍兹饰演的雷曼首席执行官迪克·富尔德,保罗·吉亚玛饰演的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和艾德·阿斯纳饰演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老大沃伦·巴菲特。
《运转乾坤》(1983)
列了这么多金融丑闻的电影,丹·艾克罗伊德和艾迪·墨菲的故事似乎能给这个列表带来一些轻松活泼的元素。艾克罗伊德,一位成功的经纪人;墨菲,一个街头混混,被坏人杜克兄弟悄悄地在一个社会实验中置换了社会地位。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现实生活中两个芝加哥交易员威廉·埃克哈特和理查德·丹尼斯“交换伙伴”的社会实验。这个实验试图解决一个争论——成功的交易是否有被复制的规律和规则。这部电影不仅赢得了商业和舆论上的成功,在2010年国会上,CFTC主席金斯勒提出了“艾迪·墨菲条例”,即禁止利用从政府方面得到的内幕信息进行交易。{:soso_e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