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市在去库存还是加杠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20 15:5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MBA智库
   以当前火热的房地产角度看,银行的住户存款仅仅可以购买不足 7 平米,因此"高储蓄率"已成幻象;另一方面,当前居民实际住房贷款比例不足 1/4,即储蓄房产化倾向十分明显,这也许和民众对货币购买力与住房保值的观念相关。对于决策者而言,需要高度关注国民财富在国家财富中比例的持续下降,因此稳增长诸政策中不能忽视对消费者的降税措施,如何降低房地产在民众财富中的比例也应当作为长期国策予以考虑。

中国房地产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的"热火朝天"引发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今年春节以来,众多一、二线城市"地王"迭出。房地产究竟是在去库存还是加杠杆?本文不讨论新一轮房地产热潮,仅仅从货币角度分析房地产和国民储蓄之间的关联关系。

货币扩张与国民财富增长

过去 25 年来,中国的货币供应量 M2 快速增长:自 1990 年 12 月的 1.53 万亿到 2016 年 5 月的 146.17 万亿,增长 95.53 倍。如以货币供应量和 GDP 相比较,则中国经济增长的货币消耗率远超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但如把中国的货币发行量除以中国人口,即人均货币发行量(人均 M2)的话,则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中国的人均货币发行量仅相当于日本的 22.44%、美国的 39.69%;如果单纯以此观点看,中国的货币政策确实还有宽松空间,只是宽松货币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货币消耗率进一步增加,相对应的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

考虑到中国经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仍属于货币化进程;只是进入新世纪后才有规模效应,因此以下分析更多基于新世纪以来的 15 年。

与上世纪末相比,中国的货币数据仍很引人注目,人均 M2 及其增幅的持续高增长显示出中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1999 年底的人均 M2 不足 1 万元 / 人,但 2015 年已经增加至 10.13 万元,15 年增长了 10.83 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7.21%。另外,由于中国人口在新世纪的 15 年中增长缓慢,因此人均 M2 的年度增幅和央行公布的 M2 的变化趋势、峰谷出现的时间点非常一致。唯一需要赘述的是,在货币超发方面,2009 年显然是便"任性",而 2014 年是最为"克制"的一年,政策制定者主观上是想"降杠杆",但 2015 年即实质宣告转弯。以 2016 年央行拟实现 13% 的货币增长目标而言,中国经济去杠杆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考察人均货币发行量,更多的是从国家的宏观经济角度考虑,这与实际的国民财富有很大差别。从这个思路看,人均储蓄余额更有价值。1999 年以来居民的人均存款无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增加,从 2000 年的不足 5000 元增加至 2015 年的 4.01 万元,15 年累计增加了 8.46 倍。如以复利计算,则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5.3%。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人均居民存款(储蓄余额)占当年 M2 比例却在持续下降中:从本世纪初的 50% 以上(2002 年达到峰值 51.46%)逐步下降至 2015 年不到 40%(39.65%),即民众的财富在国家财富中的比例出现了连续的趋势性下降;相对应的是,政府存款和企业存款比例的不断上升。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把 M2 换成储蓄总额,结论也是如此。

也许其中的原因很多,如积极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如民众投资的多元化等;事实上,自 2011 年以来,央行还把"保证金存款"纳入其中——这应该主要是投资股票的股民保证金(同时也把住房公积金纳入 M2 等)。过去 15 年来,民众存款在 M2 中的比例有 2 次显著的回升,一是 2002 年、一是 2008 年。

笔者认为,这应该和上一年股市牛市结束、民众把投资股票的资金回流银行储蓄有关;对于 2012 年的"逆袭",原因则并不明确。

沿着这个思路进一步分析,如以前述两个指标的年增幅看,则可以看出:1. 民众财富增长幅度和货币的宽松力度呈正相关;2. 民众存款增幅的波动明显大于人均 M2 增幅的波动,其中的原因显然和民众的股票投资意识高涨有关,例如 2000 年、2007 年的低增幅(均在 5%-6%)与当年股市处于牛市有关,更为准确的说法是牛市处于爆发期(不是启动期,即牛市第二阶段),中小投资者大量进入股市;3. 2015 年开始出现新的变化趋势,民众存款增幅进一步放缓,而当年的货币扩张十分明显;笔者认为,这很有可能和当年四季度开始房地产的再次火爆有关,即民众开始取出存款、大量买房有关。

房贷、房价与国民财富

进入新世纪以来,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各年年报),中国的房价基本是单边上升的:2015 年全国房价平均为 6093 元 / 平米,较 2000 年的 1948 元 / 平米增长了 212.78%,年均上涨 15.2%;仅有的例外是 2008 年较上年轻微下降了 1.9%,但 2009 年即出现报复性上涨 24.69%,根据上文的分析,中国全体国民(而不仅仅是城镇居民)2015 年底的人均存款为 4.01 万元,这意味着可以购买 6.58 平米的房子。这较 2000 年的 2.55 平米增长了 158%。当然,由于央行所统计的居民存款(储蓄)是包括全体国民的数据、同时统计局的全国房价应该是城镇新建商品房购买价,是不包括农村住房 , 也没有包括二手房。

尽管如此,以此衡量国民财富仍是非常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如果国民的所有储蓄竟然只够购买 6.58 平米房子,在目前教育、就医及养老压力的大环境下恐怕很难说"高储蓄率"。

以 2015 年为例,根据三部委 5 月 30 日的《全国住房公积金 2015 年报》,全年住房公积金贷款为 11082 亿元,当年缴存 14549 亿元。这有两点结论:一是仅考虑住房公积金贷款后,全年住房贷款合计为 27744 亿元,合计贷款比例为 40.5%;表明全国民众以自有资金支付了六成的房款,也可以认为,民众的财富中约六成是住房;这大约是美国的近 2 倍。二是由于年度的公积金缴存额多于贷款额 4470 亿元,而这本身就是民众财富,因此,以全国而言,实质是民众的财富中高达 75% 左右是住房。

需要补充的是,自今年以来,居民住宅按揭贷款大幅增加,以 2016 年 5 月数据看,当月新增信贷 9855 亿元,其中住户的新增中长期贷款达到 5281 亿元(占比高达 53.58%),而该月数据实际上为 2015 年全年的 31.69%。一定程度上表明民众的购房热情在进一步膨胀。其中当然有住房名义价格的上升,但同时储蓄资产化的倾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但是,如果中国的信贷以房地产为主,而实业贷款居于次席,这真的好吗?

综上,以当前火热的房地产角度看,银行的住户存款仅仅可以购买不足 7 平米,因此"高储蓄率"已成幻象;另一方面,当前居民实际住房贷款比例不足 1/4,即储蓄房产化倾向十分明显,这也许和民众对货币购买力与住房保值的观念相关。对于决策者而言,需要高度关注国民财富在国家财富中比例的持续下降,因此稳增长诸政策中不能忽视对消费者的降税措施,如何降低房地产在民众财富中的比例也应当作为长期国策予以考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建议使用1024*768分倍率、IE6.0以上进行访问,低版本IE将不能正常浏览 所版权所有 @2001-2006 中国期货协会 CF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71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604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3号同泰大厦C座八层 邮编:1001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