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驽马 于 2016-7-10 14:46 编辑
人与人之间寻求的根本东西是彼此的尊重。由这个源头的不同出发,导致东西方社会现象的差异。
成功的环境可以不同。西西克里夫式的“化悲愤为动力”往往是被中国人所称道的。彼此间的攀比从很小就开始了。孩子从小就被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父母自己为此不遗余力外,“人家的孩子”成为自己孩子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成长的过程一直在压抑,焦虑,不愉快中等待那个”金榜题名“的”成功“时刻,所有的时刻都是为了那个时刻而活着。 本质上,成长过程被视作追求“一锤子买卖”“一夜暴富”。 中国人在交易行为上也体现着如出一辙的思路,这是题外话,但却一脉相承。
西方则完全不同,更强调孩子成长”过程“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小孩子身心的健康和快乐。孩子间不会去比较,强调个体价值的唯一性。人生不是为了某个”目标“, 而是整个”过程“本身。 拿交易比较,这是一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时间积分过程。”成功“不被定为为某个”时刻“的辉煌,而是整个成长过程的人心孕育,人格丰厚过程的”45度“攀升过程。
两个不同思维逻辑下的结果也很显著。前者的”成功“被定义为某确定时刻,达到”目标“后能够比别人获得更多的”尊重“, 人分三六九等,一旦落座,越级很难。人与人不是仰视,便是俯视,唯独没有平视(参见拙作“阿Q的长衫”)。西方社会下,深谙一点:获得尊重的前提是尊重别人,普遍人性温良,彼此尊重 。他们不需要也不会通过某个特定时刻的“成功“获得比他人更多的”成功“。 即使你成为总统,也不会因此获得比一个星巴克普通侍者更多的”尊重“,没人对你点头哈腰(这片土地上司空见惯)。小孩子成长过程身心愉悦,没有压力,人格逐步丰厚,这便是“成功”,真正的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