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他人打伞,才有人为你打伞。”中国近代商人胡雪岩信奉的经商之道,时至今日仍得到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Eric Maskin的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他人,注重他人需求,提倡与人合作。”
G20杭州峰会将“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作为主题,其中正体现了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
今年7月底的成都会议上,G20财长和央行行长讨论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国际金融架构、投资和基础设施、金融部门改革等议题,为杭州峰会做好了财金成果准备。
“这些成果为低迷的世界经济开出了药方。”在一些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的外资机构专家看来,这让他们对杭州峰会多了一份期待。
国际经济合作需要G20平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G20成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在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全球市场更希望能通过G20平台来获得更为宽阔的视野,得到具体协调结果。一方面,利用G20平台来探讨重要的、影响全球经济的问题;另一方面,尝试去推动强劲、可持续和平衡的全球范围的经济增长。
“全球经济低迷,G20迫切需要加强各国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协同合作,以实现共同增长目标。比如,各国根据国情,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以邻为壑的各种保护主义。”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对上证报记者说。
渣打银行中国经济学家丁爽认为:“这个集体协作的结晶现在到达一个关键节点,尤其需要全球领袖们携手努力,以取得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在领导和推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之间的国际经济合作方面,G20被寄予厚望。”丁爽说。
事实上,G20已在行动。
如在结构性改革方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提出,结构性改革的选择和设计应符合国家经济情况。会议还制定了一套指导原则并达成一致。这套指导原则将为各成员提供有用的高级别指导,同时允许各国照顾到本国具体国情。
中国依旧是“动力源”和“稳定锚”
“对于全球经济来说,寻找到经济增长点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但寻找到经济增长点,也意味着科技进步、结构性调整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德国商业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周浩表示。
从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角色来看,201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30%,预计今年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6.7%,各项主要指标符合预期。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毋庸置疑,中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动力源”和“稳定锚”。
“比如,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建投融资方面,中国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刘利刚说,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也得到了周边国家积极的响应。未来,如从G20层面推出类似“一带一路”的基建和基建投融资,其意义更大,也更能有效推动更广泛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全球经济复苏。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公报也提出,为支持共同增长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重申对推进投资议程的承诺,并将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发展,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在避免货币过度贬值和浮动方面,中国同样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刘利刚认为,尤其是今年1月以来,中国央行与市场的沟通更加透明。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后,市场参与者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理解更为深入。目前,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货币保持基本稳定,市场信心进一步稳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7月底也表示,未来,中国将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提高政策规则性和透明度,加强与市场沟通。
据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的观察,市场对于人民币贬值的担忧、经济增长的疑虑,已在逐步减弱。而随着财政政策的扩张,中国经济活动日趋稳定,市场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已经基本消除。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市场潜力仍然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所以其诉求仍然在于要求中国放开市场,同时需要从中国对整体经济的控制能力上吸取经验。”周浩说。
期待更多中长期议题
与2月底在上海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相比,市场对于在杭州峰会上形成一个短期政策协议的需求降低。上证报记者在采访多位外资银行经济学家时发现,他们更期待在杭州峰会上,各国政策制定者能共同推进一些中长期议题和内容。比如,对于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对于绿色金融的推动、加强基础设施投融资等。
丁爽认为,全球经济持续面临下行风险,全球金融风险也持续高企。“我们预计G20峰会将会强调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货币政策协调。这可能主要包括:强调汇率政策的协调以及主要央行不参与竞争性货币贬值,以避免进一步的金融动荡。扩大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使用范围,提升其在未来潜在金融风险中的干预能力。协调各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等。”丁爽说。
屈宏斌说,期待杭州峰会推出一个更为中长期的关于全球经济的议题,具体包括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更广泛推动绿色金融,以及赋予基建投资更为主要的地位等。
周浩则期待杭州峰会向世界传递新兴市场的声音。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市场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发达市场的经验是否能够为新兴市场提供指引,已经被打上了一个问号。
来源:上海证券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