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9月13日,“第九届中国玉米产业大会”在大连召开。在大会开幕式上,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李正强表示,自2007年举办第一届玉米产业大会至今,产业企业参会比例不断提高,期现货融合不断深化,玉米产业大会已成为玉米上下游企业、期货公司、投资机构、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深入交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 李正强表示,多年来,大商所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在期货品种创新、发挥市场功能、防范化解风险、探索服务产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有益探索。一是初步建立综合性期货品种体系,不断完善合约规则制度,持续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截至目前,大商所已上市玉米、玉米淀粉、大豆、豆粕、聚乙烯、铁矿石等16个期货品种,涉及农林牧、化工、能源矿产等多个大宗商品领域,初步形成多个产业链品种体系。在品种研发、上市和维护过程中,大商所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市场,积极适应产业发展变化,不断优化品种合约规则,持续完善业务管理制度,努力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 二是初步建立较为均衡的市场结构体系,不断提高市场运行质量,市场功能逐步显现。今年1-8月,参与大商所交易的客户数不断增加,多个主要品种单位客户交易、持仓占比在40%左右,客户结构不断改善;年度日均持仓量共计近600万手、占国内期货市场的45%以上,其中豆粕、玉米、铁矿石等7个品种日均持仓超30万手,显示出比较深的市场厚度;交易持仓比为1.15,低于国内期货市场总体水平,市场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国内油脂油料行业中,70%的豆粕和棕榈油、40%的豆油等现货贸易采用大商所价格进行基差定价;棕榈油、铁矿石等期货价格在国际市场拥有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市场功能发挥比较充分。2015年大商所在全球衍生品交易所成交量排名中位居第8位,继续保持全球最大的油脂、塑料、煤炭、铁矿石期货市场和第二大农产品(000061,股吧)期货市场地位。 三是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风险化解能力不断增强,实现连续多年安全平稳运行。目前大商所已形成一整套有关交易、清算、交割、监察、技术、楼宇设施等风险防控体系,实现了对风险的实时监测、预研预判、持续跟踪和及时处置。经受住2016年上半年黑色系商品交易过热的考验。 四是初步建立多元化市场服务体系,不断探索产业服务新模式,持续加强和改善行业服务。近年大商所持续大幅降低期货交易成本,对产业企业套期保值实行手续费减免,今年1-8月,大商所通过减收等措施反哺市场12.8亿元。大商所倡导和推动“银期合作”、“保期合作”,支持产业企业、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利用期货平台和工具深化合作,探索推出场外期权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模式,其中“保险+期货”被写入了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了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今年大商所进一步加大了“保险+期货”试点工作力度。 他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实体企业风险管理需求大幅提高,这也为商品期货市场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016年国家正式将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新机制后,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货交投活跃,交易规模达到历史新高;目前参与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货交易的生产、贸易、加工、饲料养殖等大型企业超过50家,参与玉米交易的饲料企业生产规模占到全国的15%以上,参与玉米淀粉交易的淀粉企业生产规模占到全国的70%左右;一些玉米企业已开始使用期货点价方式开展现货贸易活动,玉米期货市场功能逐步强化。 李正强指出,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对国内商品期货交易所提出转型发展的历史要求。2015年以来,大商所提出以上市豆粕期权、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场外市场建设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加快向多元、开放的综合性衍生品交易所转型。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在市场和社会各方支持下,目前上述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下一步,在加快实施转型过程中,大商所将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持续建设公开透明的价格体系,支持产业企业更好地利用期货市场,加快建设国际化的大宗商品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中心;始终坚持市场“三公”原则,坚决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坚决防范过度投机等市场风险,严肃查处违规交易行为;始终坚持市场创新与市场优化“两手抓”方针,加大生猪等新品种、期权等新工具的研发创新力度,深入推进集团交割等业务管理创新,持续提升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以交易所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取信于市场各方,努力实现交易所与市场各方的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