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火焰之神 于 2018-12-29 14:23 编辑
自2015年股指期货限制之后,开始商品的学习之路。
2018年基本上对行情的判断都对了,三月空鸡蛋,五月多棉花,六月的空沪锌,九月空PTA、热卷,鸡蛋11月下旬做空。除了鸡蛋和棉花行情算是基本做足了,锌、PTA、热卷只是心中有个目标位,到位置平仓,后面有再大的行情也与自己无关,因为自己目前的水平就是这样,很低!
2018年爆发,放弃日内交易,降低交易难度,反而盈利爆发,做日线可能是最适合我的,并不一定适合别人。放大交易周期,给自己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想明白挣什么样的钱。体验到趋势一旦形成,没有任何力量阻止,直到最后的疯狂,行情见顶。技术面和基本面相符时就是确定性机会。只做确定性机会,一年大约有三、四次的确定性机会,其余时间就是耐心等待,看各种研报,看其分析的逻辑,有没有遗漏的影响因素,独立思考,总结出影响品种的决定性因素,从宏观上分析,会不会影响到某个品种,确定可能出现大机会的交易品种,价格创造消息,而不是消息创造价格。就是要找这种确定性机会,并只做这种确定性的机会。
1.基本面因素,它决定着品种最终的方向。复盘品种之前的所有走势,基本面上什么因素影响价格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这些基本面的东西网上很多。比如平衡表,很多公司在分析品种的时候都会列出平衡表,那么这个数据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包括了所有的数据?是不是具有权威性?这个表的哪些因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自己并没有时间和金钱去做实地调研,既使去了也不知道什么是关键因素,基本面的研究没有几年是搞不明白的,最后还可能搞成盲人摸象,一叶障目,误导交易。真正的基本面研究者是能掌握这些决定性的因素,但是我想没有几年以上积累是做不到的。自己只好抽丝剥茧一点一点的摸索,其实很多生活中的经验远比基本面来的更实用,更能真正反映基本面,更能提示交易的方向。
2.技术因素,当基本面和技术面想符合的时候,就是确定性机会。有些时候也可以抛开基本面直接从技术上进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的棉花。节后的倒春寒,至今记忆犹新,造就今年的苹果和棉花行情。
举个例了:棉花国储其实还是有足够的储备,技术面上棉花向上突破了横盘区,一场倒春寒给了多头讲的故事的机会,既使棉苗受影响,后面还有补种的机会,并没有那么严重。棉花一个月走完了几个月的行情,疯狂止步于多年前2万的收储价,最高19250。横盘突破之后小幅整理,压力转换成支撑,16425进场,忍守了几天的小幅震荡,之后两次加仓,最后在18700平掉多单。这是今年我做多的唯一一次交易,七月的PTA多单因为没有时间交易,错过了。
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学习, 2015年9月之后开始商品交易。开始很不适应,日内商品期货不如股指那么走的流畅,从一分钟的日内过渡到三分钟交易周期,这时基本上不亏损,但也没有太大的盈利。这可能和交易经验的积累有关,知道应该做什么样的行情,止损这关因为之前交易了那么多年,到止损也就很自然的止损,没有什么心里负担,这个阶段在适应商品的节奏。 2016-2017年,这两年基本上商品的所有品种都做过,但只做日内,凭的前几年股指的交易经验,只做日内趋势出来之后的第二波,后来基本上确定只做一跳十块,且成交量最大的品种如螺纹。2017年下半年,觉得做日内短线太累了,也不适合我,决定放大周期做日内级别。既然决定了,品种的选择上,基本上是选择上保证金低的,成交量大的,螺纹、豆粕、甲醇、PTA、棉花。
我永远做市场的小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