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摘自《商道》的故事
【区分“小富大富”的远见卓识】
1832年壬申年,林尚沃被授郭山郡守一职,这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辛未年,林尚沃因在洪景来之乱中守城有功,朝廷曾任命林尚沃为五卫将,但林尚沃坚辞不受。辛巳年,林尚沃作为办务使出使北京为朝廷建功,被除授莞营中军之职,再次坚辞不就。
但被授予郭山郡守是皇帝亲自下的御旨,林尚沃无法推辞,如果再推让就是违命逆上了。小城郭山隶属定州郡,洪景来叛军最后被迫转入防守时,从定州城退到郭山并在这里负隅顽抗四个月之久,直到林尚沃赴任时,这里仍没有摆脱叛军之城的恶名。
尽管洪景来之乱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郭山仍没有完全从那次惨痛的叛乱所造成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到处是一派萧条的景象。林尚沃时年54岁,正处于如日中天之时。
林尚沃任郭山郡守时的一则逸事流传至今,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林尚沃对经商独到的见解,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商业哲学。古谚有云:“小富勤劳出,大富天成就。”但林尚沃又是怎样区分谁能成为小富,谁能成为大富的呢?他是根据怎样的标准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自林尚沃到郭山任郡守之日起,府上的厢房无时不刻不是挤得满满的,其中大部分人是为向林尚沃借钱而来的。
一天,林尚沃走进厢房,发现有三个陌生人坐在那里,便问他们为何事而来,三人异口同声地答道:“我们来是想请大人借钱给我们。”
于是,林尚沃问第一个人:“你借钱要做什么?”
这人答道:“小人想借来做生意本钱。”
林尚沃再问其他两人同样的问题,他们的问答同第一个人如出一辙,都说要借钱去做生意。
林尚沃看着三个人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最后突然放声大笑:“哈哈,你们三个人都想做生意,这真是个好主意。好吧,现在我借给你们每人一两银子,你们拿这一两银子去,五天之内尽力而为,看能挣多少钱回来,我会根据你们挣钱的情况再决定借给你们多少钱。”
就这样,林尚沃让下人给这三个初次见面的人每人拿了一两银子。
五天后,借钱的三个人非常守时地又来到林府。林尚沃首先问来自咸镜道的商人:“你挣了多少钱呢?”
咸镜道商人很谦逊地说:“我用这一两银子买了些草绳,做成了五双草鞋,每天拿到市场去卖,一天卖一双,一双挣一分银子。”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了五分银子:“就这样,五天一共挣了五分银子。”
第二个人是平安道人,当林尚沃问他挣了多少钱时,平安道商人说:“我用一两银子买了竹子和窗纸,用一天时间做了五个风筝,第二天赶上春节,一会儿就都卖光了。现在我除了一两银子的本钱外,还挣了一两银子。”
五天之内,不但能捞回本钱,而且还能挣到一两利钱,这个商人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了。
林尚沃又接着问第三个人,这是个黄海道人:“你用这一两银子干了些什么呢?”
而这个黄海道商人以一种很不屑的神情回答:“大人,您觉得一两银子能做些什么生意呢?”
“这么说,你是一分钱也没有挣到了?那你这几天干什么去了?”
“我拿这一两银子喝酒去了。喝了一天,花了九分银子,只剩下一分了。”
“那你又拿这一分银子干什么了?”
“我用这一分银子买了一张白纸。”
“白纸?”林尚沃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不解地问道,“你买一张白纸做什么生意?”
那人哈哈大笑:“一张白纸能做什么生意呢?我只不过从酒保那儿借来笔墨在这白纸上写了封所志。”
“什么内容的所志?”
“是这样的,我说我目前正在一所寺庙里攻读四书五经,请义州府尹老爷为我提供一些读书期间的开销。”
“原来如此,那结果呢?”
“府尹老爷差人给我送来10两银子,我把它带来了。”黄海道商人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了10两银子,放到林尚沃面前。
所志,是指呈给官府的诉状。在古代朝鲜,当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一些事情需要官府裁决或需官府帮助时要给官府写诉状,相当于今天的陈情书或请愿书。“所志”一旦呈给地方长官或有关官府衙门,就由专门负责的官员浏览具体内容并对其做出批示,所做出的批文又称“题音”。那个黄海道商人正是用这个办法从义州府尹那儿得到了10两银子。
五天之内,三个人都用一两银子作本钱,一个编草鞋挣了五分银子,一个做风筝挣了一两银子,第三个人用常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弄到了10两银子。
当初借给每人一两银子给他们五天的时间去挣钱,并没有规定是做生意还是用其他别的什么方法,现在到了林尚沃履行自己诺言的时候了。根据自己的观察与询问,林尚沃做出了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借给编草鞋的咸镜道商人100两银子,借给做风筝的平安道商人200两银子,借给写所志的黄海道商人却一出手就是1000两银子。
借给三人钱后,林尚沃让他们各自写下借据,并对他们说:“你们拿着这些钱去吧,给你们一年的时间尽你们所能去做生意,一年后的今天再到这里来。”三人拿着银子走了,一个在旁边目睹了这一切的书生问林尚沃:“大人,您为什么给编草鞋的100两银子,而给做风筝的200两银子呢?”
林尚沃对做生意自有其独特的看法,他是这样回答的:“编草鞋的人兢兢业业,不会浪费一点钱,但做生意不能用一两去挣一分,那种做生意的方法就像农民种地一样,播下的是麦子,收获的还是麦子,他这种人肯定饿不死,但也绝不会成为一个富人。古语云“勤快的人虽然饿不死,但也成不了富人”,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我只给他100两银子。”
“那您为何要给做风筝的200两银子呢?”
“那个做风筝的人比编草鞋的聪明,有头脑。他能够很巧妙地利用春节人们要放风筝这个机会,说明他擅长观察时机,但做生意仅看到眼前的时机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很可能有一天陷入被动一蹶不振,也就是说只看到眼前的机会的商人可能会一时成功,也可能会一败涂地,所以他们之中确实有一些人成了富人,但不可能成为巨富,因为他们在做生意时只讲究商术。事实上,经商绝不是投机取巧,也绝非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门学问。”
“那么,”那个书生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问林尚沃,“您为什么要给写所志的那个人1000两银子呢?他完全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家伙,根本不肯下力气去挣钱,是一个借了钱只知道喝酒的懒鬼。为什么大人要把1000两银子借给一个喝酒喝到最后只能买一张白纸写所志给府尹的人?”
对于书生尖锐的提问,林尚沃是这样回答的:“我之所以借给那人1000两银子,是因为这个人不是那种为钱所累的人,为了钱而去拼命挣钱的人根本挣不到大钱,一个人只有把挣钱作为一项事业,顺其自然而为之才是挣钱的最高境界。如果过分追逐钱财,他的事业肯定要失败,所以俗语讲‘钱就像女人一样’,女人越漂亮,你越要经常训斥她,冲她发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一年以后,在约好见面的那天,三个人又一次聚集到了林府。曾经编草鞋的咸镜道商人还清了他所借的100两银子及利息,并告诉林尚沃:“我这辈子只会拉风箱打铁,也不会做别的买卖,我用从大人这里借到的钱开了一间铁匠铺,这一年来制作出各种犁啊、铧啊等工具拿到市场上去卖,挣了一些钱。”
“那么,你在这期间又干了些什么呢?”林尚沃问曾经做风筝的平安道商人。
“我用您借给我的钱在沿海四处收购盐和干海货,然后运到内陆地区卖掉,再在内陆购买一些农产品和药材运到全国各地出售,挣了不少钱。现在我已经开了五家店铺,这全是托大人您的福啊。”
林尚沃最后问那个用一张白纸给府尹写所志的黄海道人:“这段时间你做了什么生意?”
与其他两人不同,这个人行动举止显得极为落魄:“大家也都看到了,我这次是空着手回来的。我本想就此走掉不回来的,可是想起与大人您订下的约定,我不能就那么偷偷地逃走。”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见林尚沃问起,那人回答说:“我拿着大人您借给的1000两银子去了平壤,本来想做一次贩马的生意,但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里我被一个漂亮的妓女迷住了。唉,男人一旦与妓女厮混到一起注定是什么也干不成了。人都说这妓女啊就是一座销金窟,我当初就想知道这窟究竟有多深,便开始将银子投了进去。”
这人居然面不改色地继续讲了下去:“可是一个月时间都不到,我还未搞清是怎么回事,那1000两银子已经全部进了洞,一点痕迹都不留,消失得无影无踪。唉,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再深的洞穴也比不上女人的洞深啊。”
“那后来呢?”林尚沃又接着问。
那人回答道:“与大人约定的时间临近了,我请求那个妓女看在这段时间结下的情分上给我一点盘缠,最后她给了我五两银子,我才得以回到此地来见大人。”
“那么借我的钱,你打算怎么办?”
“还债得有钱才行啊,我现在是身无分文。实在没有别的办法的话,我只能留在大人府上当个下人来抵债了。”
这个人真是厚颜无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俗话说“二流子装相装不了三天”,这家伙拿着别人的1000两银子说是去做生意,现在居然混成这个样子,当初就应该把他扫地出门赶出去。
屋子里的人都屏住呼吸竖起耳朵听着他们的对话,看林尚沃如何处置这个人。谁也没有料到,林尚沃只是淡淡地问:“我不用你留下抵债,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想向大人借点钱去做生意。”这个人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简直有些近乎无赖了,借别人的钱无力偿还,居然还好意思再接着借。
但林尚沃并不介意,竟然又借给他2000两银子,他对这个人说:“拿这钱去做生意吧。记住,一年之后要回来见我。”
这个人拿到钱后很快便离开了。旁边的人看得目瞪口呆,禁不住问林尚沃:“您究竟为什么要再借钱给他呢?这家伙不过是一个沉湎于酒色之中的二流子而已。这次他拿到钱后,肯定又要去花天酒地,这回不知要拜倒在哪个妓女的石榴裙下了。”
林尚沃笑着回答说:“你们有所不知。古语说得好,麻雀会为放在眼前的食物欢欣鼓舞,唧唧喳喳地围上去吃,而大鹏却是吃一次东西后五年内不吃不喝,呆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这话最早是庄子说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谁知这人是不是也会变成一只大鹏呢?”
“您是说那个二流子也能成为一只大鹏?”
听到此话,林尚沃禁不住乐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林尚沃或许是从这个人的所做所为中联想起自己早年在北京的那段经历。那还是二十多岁时,年轻的林尚沃跟着李禧著在北京的一家妓院里偶然遇到了绝色美女张美龄,不忍心拒绝女人“救救我吧”的哀求,不仅倾其所有还私自挪用东家的钱,出资500两银子为那女子赎了身。林尚沃也因此而遭到义州商界的排斥,一度沦为为人所不齿的小货郎。虽说没有像那个黄海道人一样在一个妓女身上一掷千金,林尚沃当时不也是为挽救一个女人的生命而甘心情愿地放弃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吗?这段经历常人难以理解,但正是在那个转危为安并因此得福成为高官夫人的张美龄的帮助之下,林尚沃最终控制了北京的整个商界。或许那个人的荒唐行为使林尚沃回想起往事亦未可知。
不管怎样,所有的人都知道了林尚沃借钱的故事,大家都拭目以待,想知道那个二流子这一年里究竟会拿那2000两银子干出些什么名堂。
但一年过去了,到了约定的日子里,那个黄海道商人影踪全无,压根没有露面。很快,林尚沃被一个骗子骗走一大笔钱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义州城。
一晃数年过去了,已被大家忘得一干二净的那个黄海道人又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出现在林尚沃面前,他见到林尚沃就笑嘻嘻地磕头行大礼:“大人一向可好?”
“你这是怎么回事?你看现在都过去几年了?”
“回大人,现在准确地说,已经过去八年了,”那个人毫无愧色地说,“过段时间我会把这些年来的事情向您禀告明白。但这次来找您是又想求大人一件事。”
“又要我做什么?”林尚沃故意以一副很吃惊的表情问,“难道还要借钱不成?”
“不,不,大人,这次不是向您借钱。”
“哈哈,我量你也不会再借了,那你求我什么事?”
“请您为我准备好10头牛和10辆结实的牛车,以及赶车的人。”
“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大人先不要问,等我10天后回来您就明白了。”
林尚沃二话没说,吩咐下人照黄海道人的要求备好牛车交给他,黄海道人带着这些牛车和人便离开了,谁也不知他要去哪里。
商道即人道
消息很快又传遍了义州城,这次大家都说林尚沃第三次被那个二流子给蒙了。但10天以后,那个黄海道人回来了,而且令人惊讶的是,离开时空空的10辆牛车回来时已装满了人参,并且都是质量上乘的六年根参。
“这究竟是什么东西?”这次轮到林尚沃大吃一惊了,看到10车上好的人参,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个黄海道人笑着回答说:“大人名扬天下,见多识广,又是鉴定人参的法眼行家,难道连这个都不认识了?”
“啊,这10车装的全部都是人参?”
“大人真是会开玩笑,不是人参是什么?我难道会挖一堆不值钱的桔梗运回来给您吗?”
林尚沃真是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当时满满一牛车货物称为一驮货,一驮人参粗略地估算一下至少值一万两银子,这个黄海道人运回来的10牛车人参,那就是10驮人参。10驮人参,数量真是非常惊人,换算成现钱的话将会超过白银10万两,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在把所有的人参交给林尚沃后,那个黄海道人说:“这些都是大人您的了,我终于能在八年后还清欠您的债务了。”
这人竟然是要用这10车人参来还八年前借的债,但是当初第一次借了1000两银子,第二次又借了2000两,加起来也总共只欠林尚沃3000两银子,他现在竟然要把这10车人参都送给林尚沃。
“这八年来你究竟都干了些什么?说来我听听。”林尚沃摆下丰盛的酒席来招待这个黄海道人。
几杯酒下肚,黄海道人开始侃侃而谈:“八年前我从大人这里借到2000两银子后,又回到平壤去找那个妓女,还是想搞明白那个妓女的洞穴到底有多深。第一次借您的1000两银子在一年之内一点痕迹都没留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最终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想再去看个究竟。于是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弄清楚那个妓女的洞究竟有没有底。拿着2000两银子,我又一次扎进那家妓院在那里过了一年,很快到了和您约定的日期,但我除了又往那个妓女的洞中塞了1000多两银子外,其他仍一无所获,也没搞清那洞到底有多深。所以我只好失约了,没有回来见您。第二年,我又将剩下的不足1000两银子往那个妓女的洞里塞,但那洞似乎仍是深不见底。一天晚上,我数了数剩下的钱,发现剩下的银子已不足100两。我下定决心要振作精神,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不但自己最终搞得身无分文,而且还成了吞掉别人钱财的大骗子。于是我离开平壤去了开城,一路上都在琢磨用这100两银子干些什么,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什么主意?”
“我决定把剩下的100两银子全部买成人参种子,最终在市场上买了三斗人参种子。”
“买人参种子干什么用?”坐在酒席上一同饮酒的朴钟一早已听得不耐烦,催着那人快点讲,“快给大家说明白。”
那人却丝毫不急,兴致勃勃地继续讲下去:“我背着买来的人参种子到了江原道三陟郡,然后一直走到没有人居住的长白山深山老林里,到了山里,一个山谷一个山谷地到处察看,终于选中了一处面北背阴山坡,把人参种子随风撒下,这样我又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没有办法我只能顺着原路返回平壤又找到了那所妓院,那个妓女起初看到我很高兴,可一旦发现我钱袋里空无一物便看不起我了。于是我对她说,你现在也不是什么妙龄女子了,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年老色衰,现在你也到了该找个丈夫的年龄了。当然,她对我的话嗤之以鼻,可实际上她也确实是接近人老珠黄,来找她的人也大不如从前了。不久,我就成了这个曾经是绝色名妓的女人的丈夫,我们搬到平壤城外开了一家酒馆,她在前面卖唱招揽过往的顾客,我负责照料她的生活,就这样打发日子。岁月转眼即逝,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发现离开义州城已有八年了。”
听到这里,人们才注意到,这个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再是八年前那个鲁莽的年轻人的模样了,经历了酒、色和世间的许多风浪,他俨然已成了一个成熟的中年人。他接着讲了下去:“于是我又打起精神回到了义州城,这就有了10天前我来向大人请求借我10辆牛车的那一幕,大人不顾有第三次上当的危险,不问缘由就答应了我的请求,真让我很感动。我带着那些人赶着车去了六年前我到过的长白山山里,那里依旧没有人烟,甚至连野兽都很罕见,我在崇山峻岭之中凭着记忆和六年前所做的记号找到了当初撒人参种子的那片山坡。到那儿一看,那些人参种子都长得很好,山坡已经变成了一片参田,我让人把这些参挖了出来全部运到这里,您也看到了。”
这个人很骄傲地说:“大人您不是天下最有名的参商吗?您来鉴定一下这些人参的质量如何?”
“从药用的角度来说,六年参是质量最好的,而且这些参又长在人迹罕至的长白山深山老林中,不假人手,沐浴山中风雨自然长成,药效已接近野山参,真可谓参中上品。”林尚沃对于这些参也是赞不绝口。
“大人,您认为这些参能够值多少钱呢?”
“一牛车为一驮,一驮人参至少值一万两银子,这10牛车人参加起来价值10万两银子。”
这个人又问:“大人认为我用这些参来还八年前欠您的债够不够?”
林尚沃听了他的话笑了:“这是哪里话,这些参都是你的,都是属于你的财产,我只收回本息就行了。”
那人提高声音说道:“大人,您太客气了,我是用您的钱才做成这笔生意,这些参怎么能说都是小人的呢,这些参都是大人您的。”
一直在一旁的朴钟一忍不住又插了进来:“这位客官说的也有道理,这本钱呢是兄长您的,生意呢是这位客官做成的,人参当然也是这客官的。要不,这样办好不好,大家对半分,如何?”
于是两人依朴钟一的建议达成了协议,林尚沃付给这个黄海道人五万两银子买下了这批价值10万两银子的人参,两人各取所需,成了对半分成。由于林尚沃慧眼识英雄才做成了这批大买卖,八年之内用3000两银子挣来五万两,而这个人也因为遇到林尚沃才使自己的生意获得成功成了大富翁。这也应了我们平时常说的“商道即人道”这句话,意思是经商实际也是投资于人,林尚沃的这则逸事为这种商业哲学即商道作了极好的诠释。
“诚信为本”的商业哲学
那个人拿到五万两银子后即刻打点行装准备上路,林尚沃问他:“现在你准备去哪里?”
那人笑着回答说:“我还有些事情需要处理。”
“什么事?”
“我还没搞清楚那个妓女的洞到底有多深,现在我又有了五万两的巨金。我倒要看看,她的洞有多深,需要多少钱才能填满。我准备再试一把。”
“这么说,你还是要回平壤?”
“是的,这之前刚好那个妓女年老要退出妓籍,因为没有钱办‘代婢定属’,只好作罢,这次我回去,路上正好可以买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把她替换出来。”所谓“代婢定属”,是旧时朝鲜妓女生病或衰老要退出妓籍时,通常要找一个年轻的女孩来代替自己入妓籍。没有钱的妓女可能会让自己的女儿或是侄甥女来顶替,有钱的则到贫穷的人家买一个女孩顶替,这样她们才能脱离妓籍还良为民。那人拿着五万两银子去找与自己相好的妓女去了。他走后,人们纷纷问林尚沃:“大人,您差点被那人骗了三次,第一次借给他1000两银子,第二次又借给他2000两银子,第三次他债还没还您又借给他10辆牛车和10个赶车的人,您为何屡屡相信他呢?”
林尚沃回答说:“很久以来,中国人把游走全国各地做生意的商人称为行商,这些行商做生意有两条铁打的规矩,一个是诚信,一个是不欺,就是不欺骗别人的意思。中国商人把诚信与不欺称作天道,认为这是商人最重要的品行之一。中国近代第一巨富樊现为后人留下了这样一段话:‘谁说天道不可信,我南至江淮北至汴京,走南闯北,也曾遭遇过盗贼,也曾重病缠身,却从未有过一丝担心与忧愁,因为我知道上天了解我做生意时讲究诚信不欺骗他人。做生意时有人盘算如何骗我,我却以不欺待之,所以我的财富总在与日俱增,而整天只想骗别人的商人却是每况日下。’你们说那个人差点骗了我三次,但实际上他并没有骗我。这人虽沉溺于酒色,但却没有对我说谎,他可能不是个诚实的商人,但也绝不是一个撒谎欺骗他人的人。”
说完这番话,林尚沃提笔在纸上写道:
“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
写完后,林尚沃问周围的书生:“你们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一个书生答道:“只有坚守“不欺”两个字,一辈子照此去做,定将会受用不尽。”
林尚沃点点头说:“这句话是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说的。人们很容易将经商理解为这样一种职业,即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缺斤少两或是漫天要价都属家常便饭。因此,很久以来,人们都把经商之人称作‘奸商’。但实际上,经商的天道就蕴藏在范仲淹的这句话里。这就是不欺,欺骗别人可能会一时获利,心理上有一时的满足。但靠欺骗经商的人绝对做不了大生意,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欺骗别人就失去了信誉,而信誉却是为商之人最大的资本,也是最大的财富。”
说到这里,林尚沃并未打住:“此外,商业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变化,无穷无尽的变化,这就需要一个商人能够洞察未来可能发生的千变万化,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进退。第一次拿着一两银子做了五双草鞋的那个人虽然也挣了五分银子。但是,他还算不上是个商人,更像是个农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用一两银子去挣一分绝不是商人所为,商人的经营哲学不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农民哲学,商人应当能够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从这一点来看,农民一年收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天运’,而对于商人来讲,更重要成败的因素是‘人运’。相比之下,那个做纸风筝拿到庙会上去卖的人确实有眼光,懂得观察时机,能够照自己的预想从海边贩盐到内陆出售,然后又在内陆收购农产品到海边去卖,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照他自己的话说已经开了五家铺子,做生意也算是相当成功。但这个人的财运也就到此为止,此后不会再有大的发展了。”林尚沃的评论戛然而止,他的口气是那样的不容置疑。
在旁倾听的书生们都迷惑不解,他们再次向林尚沃发问:“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商人不但诚实没有欺骗别人,也没有失信于大人。”
听了书生的问话,林尚沃这才又开口继续讲下去:“这个人是典型的逐利之人,哪里有钱就往哪里去,属于那种看到下雨就去卖雨伞,看到天晴就做木屐卖的商人,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并以此作为他们的经营之道,实际上做生意并不是这样一种投机取巧的行当。”
说到这里,林尚沃才开始切入正题:“一个做大买卖的人是那种不管下不下雨雨伞照卖木屐照做的人,这是因为,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只热衷于追逐这种表面现象的商人挖空心思地去追赶市场潮流,常常在这种追赶流行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说,如果要做大买卖,至少要能够根据五年之后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经营策略。第三个人虽然有沉溺于酒色,有二流子之嫌,但却能看到六年以后的事情发展,买了人参种子撒到长白山深山老林中去,最终获得价值10万两银子的巨额收益。从前有句老话,‘最贤明的人是那些看起来最愚笨的人’。《史记·货殖列传》中也说:‘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也就是说凡是想挣大钱的人首先要使自己心胸、视野变得比山高比海深,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野兽和鱼,人的修养达到这种程度,富贵就不难求了。”
|
评分
-
7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