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苏堤春晓 于 2015-12-2 18:01 编辑
导读
即使全国工业增速持续放缓,也并未影响河北等北京周边地区加快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生产的步伐,甚至是一些深度亏损的“僵尸企业”也仍未熄火。
“我觉得当代中国好像什么都不缺了,很多产品都过剩了,不少农产品(15.49, 0.30,1.97%)过剩,煤炭过剩,钢铁过剩,但是我们缺什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12月1日的新浪金麒麟论坛上抛出这样的问题。
12月1日的北京空气质量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应。目之所及,当日北京大白天仍灰蒙一片,主城区大约100米之外看不清物体,而在150公里之外的唐山,问题更加严重。
“如果就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来讲,我们现在最缺的是生态产品”,杨伟民在上述论坛上说。
根据北京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发布的数据,12月1日18时,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是464,首要污染物是细颗粒物PM2.5,级别为严重污染。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准则值和中国一级天气标准值,当日北京主城区细颗粒物污染浓度超出了正常值的十倍。
从北京到河南,从山西到山东,华北平原再度陷入持续的重污染天气,除了冬季燃煤取暖增加外,与各地工业仍在加快生产不无关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即使全国工业增速持续放缓,也并未影响河北等北京周边地区加快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生产的步伐,甚至是一些深度亏损的“僵尸企业”也仍未熄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钢铁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8.3%,但是1-10月全国钢材产量却增长了1%。
限产令管不住增产冲动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数据,11月30日至12月1日,雾霾扩散条件总体不利,京津冀中部以重度至严重污染为主,南部以中度至重度污染为主,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也以中度至重度污染为主。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指出,目前整个污染排放物已经超出了环境容量,一旦遇到条件,雾霾就成了常态。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目前尽管工业需求大幅降低,但各地一些高耗能企业仍在加快生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钢铁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8.3%。其余的煤炭行业开采同期利润下降了62.1%,黑色金属(铁矿石)利润下降了43.2%,有色采矿业利润下降了19.7%。但是1-10月全国钢材产量为93430万吨,增长了1%。
以钢材为例,河北今年前10个月钢材产量是21008.8万吨,比去年同期的20196.5万吨有所增加。山东、天津的钢铁也在加快生产。山东今年前10月钢材产量为7426.6万吨,比去年同期也有增加。天津前10个月钢材产量为6841.6万吨,比去年同期的6091.5万吨增速超过了10%。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环保部、统计局、能源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到2017年,北京市煤炭消费量比2012年减少1300万吨,天津市减少1000万吨,河北省减少4000万吨,山东减少2000万吨。
但实际情况仍待改进。
比如煤炭消费量最大的河北,2014年全省煤炭消费量3.15亿吨,比2012年的煤炭消费量3.02亿吨有所增加。
此外,河北曾提出2017年比2012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燃煤和3000万重量箱玻璃。但是到2014年,河北的钢材、水泥、平板玻璃都在增加,分别达到23995.2万吨、16553.17万吨15844.52万重量箱,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14%、7%、6%以上。今年前10个月,河北平板玻璃和水泥产量同比下降,但是钢材产量仍在增加。
高耗能高亏损“僵尸企业”仍在生产
既然人民需要生态产品,就应该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仅仅定义成为生产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过程。
“如果思想上的雾霾不除,体制上的雾霾就很难根除,空气当中的雾霾更难根除”,杨伟民说。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彭应登指出,下一步要控制雾霾,核心是要对各地扩张生产进行控制。
大量高污染高耗能的僵尸企业不关闭,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一位河北钢铁(3.28, 0.13, 4.13%)行业人士指出,其实全国大部分钢铁企业都在亏损。12月1日,钢坯价格每吨跌破1500元,比高峰时期的5000多元跌去了2/3,起码每吨亏损200元。
“但是亏损的企业都不敢停产,因为一旦停产,银行会催要贷款,死得更快。国有钢铁企业目前主要靠政府补贴,每吨要补贴500元左右。这些企业都没死,目前就等现金流扛到何时。”上述人士说。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央行[微博]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白重恩在12月1日也公开表示,核心还是要让僵尸企业比较快速地退出市场。如果资金继续过多地流向僵尸企业,它反而不是退出而是更容易存在,更容易生存下去。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工业发展室主任吕铁认为,很多过剩行业不加速淘汰的话,未来问题很大。所以政策上也不要给过剩行业企业太大的预期,“扶持政策如果频繁地采用的话,反而是会拖延这个问题的解决,阵痛期会更长”,他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