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对31个省份2016年人均GDP的统计发现,天津、北京和上海三大直辖市均超过了11万元,位列前三,有12个省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3817元);若将各省份的人均GDP换算成美元,包括这三大直辖市在内,有9个省份的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 人均GDP达到上万美元是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来说,这标志着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过,目前我国这些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省份,离真正的发达状态仍有一定距离。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大关时,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做得比较好,收入分配和居民社会保障等都十分不错,公共产品的供给充足。相比之下,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省份,无论在居民社会保障,还是在 居民收入分配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 以广东为例,尽管其人均GDP在3年前就突破了1万美元,但实际上目前仍有很多人并没有享受相应的配套好处,不少人甚至游离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之外。在珠三角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粤东西北大部分地区的人均GDP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之间的差距悬殊。 另一方面,人均GDP并不等同于居民人均收入。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一些人均GDP很高的地方,其人均收入并没有那么高。 例如,尽管天津的人均GDP高居榜首,但其居民人均收入仅为34074元,与上海、北京均存在较大差距,甚至排在农业人口还占比不小的浙江后面,仅位居全国第四;而内蒙古的人均GDP超过广东,高居全国第7,但其居民人均收入仅位居全国第10,比广东少了约6000元。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包括内蒙古、天津等在内的很多地方,GDP产值主要靠投资拉动和能源消耗为主,而其投资主体以央企和国企为主,这导致其在做大产值的同时,老百姓的收入却并没有与之同步。 此外,专家指出,由于国内的省份之间没有海关、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性大,因此在地区生产总值的计算上,本身就可能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因此地区之间的人均GDP数据未必完全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