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新经济周期被贴上“人性轮回的标签”:任泽平为何“孤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8-22 17:1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场关于新经济周期的论战尚未停歇,另一种“共产主义”的声音甚嚣尘上。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言论更加自由奔放,一些复古式的流行语开始勇立潮头,层出不穷。

暂时撇开“共产主义”不谈,新经济周期论战究竟给大众带来了什么?中国经济发展是否进入了新周期?当前很多人理解的新经济周期是不是只是库存周期的强烈表现?

正反双方的论战如火如荼,激发了任泽平、姜超、刘煜辉、李迅雷,乃至老一辈经济学家曹远征参与。

任泽平作为这场论战的发起者,其每一篇文章与每一场演讲都被无限放大,激发了广泛的社会回响。需要指出的是,一个细节贯穿了任泽平的整个思维体系。读者们发现,任泽平几乎每次撰文为自己的新经济周期辩论时,都会贴上一副“人性轮回的标签”。这一次,任泽平并不例外。

8月21日,任泽平再次发表文章,原文标题为《我从事宏观经济研究17年,从未像今天这样深信: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起点》。

有关网络媒体立即转发此文,但是大标题被网络媒体修改为——《深信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起点 市场存七误解》。颇令人意外的是,任泽平在此文开篇同样提到了“人性的标签”。

“大家知道,经济是有周期波动的,在周期波动的背后,它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也是一个人性的轮回。”任泽平写道。

当新经济周期成为流行语之际,殊不知,另一句“孤独的任泽平”已然在圈里火爆流行。令人深思的是,在如此火热的论战背后,任泽平为什么孤独?






2012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是通缩吗?

8月21日,周一。忙碌的早晨,很多人在期待任泽平的下一篇文章。因为上周末,任泽平的主要挑战者姜超刚发表了一篇文章——《是该减少供给,还是提高供给效率?》,此文再度论述了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新观点。

随后,此文的大标题被改为——《姜超:中国的未来一定不是继续放水、回到计划和管制经济》。阅读点击创下348123次,成为最热门的一篇文章。





姜超认为,通过收缩供给来改善部分行业盈利是权宜之计。靠计划就永远有效的话,就没有必要转型市场经济了;计划赶不上变化,过去的供过于求在涨价以后就变成供不应求,上游价格大涨对中下游行业形成巨大伤害。而巨大地产泡沫的背后重要支撑,也在于住宅用地供给的严格管制。

该文非常严谨地点评了供给侧改革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降低无效供给,提高有效供给。姜超团队在此文中表示,“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或被市场误读,真正的供给侧改革应该是提高供给的效率。”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降低无效供给,比如说淘汰技术落后不符合环保或者安全标准的产能;另一层含义则是增加有效供给,在当前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说明有些行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供不应求。因此,对于符合环保和安全标准的先进产能,应该及时增加供给力度,而不是对某些民营企业的先进产能也全面关停。

然而,对比任泽平于21日发表的文章,其主题并非直接针对姜超的最新文章进行论战。从最新的两篇文章来看,两人只是隔空对话,而非刻意论战。显然,这只是被媒体炒作了。





姜超的文章并未充分展开论述,而只是画龙点睛式地阐述了自己对于供给侧改革的一些看法与建议。反观任泽平的文章,又是一篇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战斗檄文,斗志昂扬的表情惹人注目。那么,任泽平在文章里主要提出来哪些核心观点呢?我们不妨一起拜读。

首先,任泽平把自己的观点框定在一个经济大背景之下。他说,“今天我们讲的周期叫产能周期,它的维度大约6—11年。”随后他从产能周期的角度提出一个观点,2012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进入通缩期。 任泽平在文章中说:






很明显,任泽平明确地把2012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定义为“通缩期”。那么,这种观点是不是准确的判断,或者说是不是一种准确的描述呢?显然不是。

2012年-2016年,中国经济确实面临较大的困难,但是这只是“降速”,而且是“主动减速”,绝非一种所谓的“通缩”。回顾当时的情景,一些主流投行集体唱空中国,“通缩”成为经济学界与金融业界对于中国经济预判的一个高频词。

由于各种原因,“通缩”这一词并未成为当时的流行语,而只是在部分场合发出鼓噪之音。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主要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三申五令“纠偏”,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经济只是主动减速,中国经济绝对不会进入通缩周期,也不会出现“硬着陆”。

回顾往事,昔日情景再现,历历在目。中国经济在一片唱空声中艰难度过了“五年减速期”,GDP导向开始向绿色内涵升华,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一场关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验,终于在2017年上半年出现转机。一度减速过快的GDP重新回到企稳反弹的发展轨道,2017年前两个季度,中国经济GDP连续获得了6.9%的增长。

“在这个艰难的五年减速期,硬着陆与通缩等唱空词汇被荡涤出去,中国经济衰退的阴霾一扫而空。然而,另一种声音却开始浮出水面,早在2016年初乃至上半年,经济学界开始出现一种关于新经济周期的讨论。”8月17日,一家公募基金的投资部负责人对华尔街见闻表示。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没有想到随后这种观点在舆论圈被过度放大,但是此时离业内的讨论至少被推迟了半年。严格意义来说,这一场因库存周期引发的经济较快反弹,到目前为止只维持了差不多一年时间,但是传递至公共舆论圈已经被推迟了半年。

“在这个过程中,任泽平确实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连续发出的多篇文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实际效果。”有关人士对华尔街见闻表示。

供给侧改革到了需要放松的时候吗?

正因为出现了关于早几年中国经济进入通缩期的误判,在此逻辑基础之上,任泽平在最新文章中提出来“七大误解”,这些说法的信服力已经大打折扣。

然而,就在任泽平提出“七大误解”之前,他在文章里写出了一段引导性的陈辞:






特别是最后一句,尤其引人深思。这一句如是表述:我怀疑到2019年前后,如果我们政策不调整,我认为我们2019年前后大家将会看到部分原材料短缺。

与此对应,“第一个误解”正是延续了这个观点,从而做了进一步的强调与放大。






虽然任泽平提出一个获得普遍认可的观点,“有人认为新周期是需求的复苏,我们强调的是供给出清新周期”,但是这些表述已经难以掩盖或者说澄清他对于经济周期出现的基本误判。比如此前的通缩周期,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误判,而且现在已经被证伪。

但是,读者看到任泽平在文章里非常明确地指出,政策到了需要放松的时候,如果调控力度不放松,“我怀疑到2019年前后,我认为我们2019年前后大家将会看到部分原材料短缺。”

仔细思考上述两个预测性的观点,我们发现很难从逻辑上厘清思路。前者刚说,“我怀疑到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大家将会看到新一轮产能扩张”;随即后者出现了的相反观点,2019年前后大家将会看到部分原材料短缺。

那么,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表述是不是前后矛盾,或者逻辑不清晰呢?这个相信多数人士自有评论。

需要指出的是,关键问题在于政策调控需要放松吗?更加明确地说,中国经济政策刚持续了不到3年的侧供给改革需要放松力度吗?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提出来讨论是非常好的,但是切记不要妄下结论。

在这方面,姜超作为反方论战的文章更加严谨。姜超团队在文章中表示:






华尔街见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建议使用1024*768分倍率、IE6.0以上进行访问,低版本IE将不能正常浏览 所版权所有 @2001-2006 中国期货协会 CF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71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604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3号同泰大厦C座八层 邮编:1001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