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纸扇墨客 于 2016-2-20 22:28 编辑
导读:新华社消息,日前,中共中央决定,任命刘士余同志为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免去肖钢同志的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职务。国务院决定,任命刘士余同志为中国证监会主席,免去肖钢同志的中国证监会主席职务。在央行,刘士余被认为是一位情商高、为人勤勉的人。他作为金融危机、央行分拆、金融机构重组、国有银行改革、农村金融改革、互联网金融兴起等诸项重要金融改革实践的亲历者,并且具有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履历,将被寄予很大的期望。
|刘士余股市言论汇总:资本市场发展遵循三个维度
2014年5月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新国九条意味着股市进入新阶段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曾表示,3.0版的国九条正式公布,意味着中国股市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刘士余指出资本市场发展的三个维度:健康,全面,多层次。他认为,解决资本市场各种问题的核心是把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起来。同时,还要扩大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光再融资不行”。
刘士余:理财产品高收益刚兑挤压股市 下决心整顿
时任央行副行长的刘士余曾表示,要下决心整顿金融的同业业务和各类的理财业务,否则的话,极易把我们的投资者,包括社会公众导向追逐短期高利,不追求长期回报,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
2011年12月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创新产品不发展会阻碍股市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曾在第一届信用增进行业高端论坛上表示,如果CDS等创新产品不发展会阻碍债市股市发展。他特别提及,上市银行迫于资本补充从股市融资会弱化实体经济的融资能力,资产证券化或能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权重减少资本消耗。
2007年12月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违规放贷加剧楼市股市泡沫
部分商业银行基层仍在违规放贷。央行副行长刘士余称,这类违规资金大多流入股市或楼市,加剧了两市泡沫成分。
2005年7月
央行行长助理刘士余表示三季度推出两大措施繁荣股市
第一大措施为:工、交、建三家银行所设基金公司的首只产品将分别于7月、8月、9月面世,投资将以股票为主,以促进股市发展,增强投资者信心;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扩大银行设立基金公司试点范围。
第二大措施为:央行将拓宽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支持汇金公司、建银投资用市场化手段对重点券商实施市场化财务重组,解决其流动性与资本金不足问题。7、8、9三个月都会有一批券商通过获得注资来解决流动性问题。
|刘士余经济言论:
2014年9月: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发表文章称,央行将降低零售支付服务市场的准入门槛,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化、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进入零售支付服务市场;并进一步提高支付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
2014年7月:央行副行长刘士余称《破产法》应当受到更多重视
2014年6月: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对一些跨市场、交叉性的新产品、新业务要通过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及时予以监管,防止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
2013年12月:央行副行长刘士余称互联网金融要强调行业自律
2011年4月:央行副行长刘士余称将加快发展资产证券化
|2014年刘士余的一场演讲
刘士余接任证监会新掌门,将被寄予更多期待,而对他的金融改革和管理能力,我们通过回顾他的一篇演讲来了解。刘士余在公开场合的演讲不多。以下为2014年5月他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的演讲。
以下是他的演讲实录:
各位老师,校友,各位同仁,非常高兴参加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的成立大会和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的首次论坛。
第一,我们尊敬的吴老师昨天下午还跟我谈支付和清算在新的金融市场环境下的重要性和她对这个问题若干从政策到技术的思考。
刚才剑阁主席讲的“三期”叠加,经济增长的增速换档期,改革阵痛期和多种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或者说矛盾凸显期的时候,是我们当前经济金融运行的一个阶段性的特征。这个阶段性的特征在金融上有非常明显的表现,我们银行业资产质量,不良资产比例在增加的势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我们长周期、大跨度的顺周期带来的金融效应可以进入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大家看到2013年公布的15家上市银行的年报,核销大量不良贷款,再加上一些区域性的金融风险问题,可能去年核销的不良贷款还要多。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按照党的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决定,特别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把金融市场的发展设计好。
第二,一个健康有效的金融市场是通过识别风险、分散风险,或者说防范风险三足鼎立的架式来把实现资源有效的配置。
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当前仍然是处于深化金融改革的基础性的地位,甚至各项金融制度的设计都得经过市场的检验,都要表现为市场的有效的健康的运行,某种程度上脱离市场的金融规则是不存在的。但是当前的金融市场也有两类扭曲的现象。
第一个扭曲,是大家常说的宏观经济当中的M2跟GDP的比值,这个来讲至今为止很难说在经济学上有什么权威的解释或者它有一个内在的经济函数、金融市场参数就能推测出、推导出M2跟GDP有一个安全的比例区间,我觉得在金融学上、金融工程上找不到这个答案。但是有一个经验数据的横向比较可能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我们这个数字还是比较高的,刚才我说经济学上这个数高和低跟风险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总的来讲高了总不如低一点儿好,而且这几年我们是在力求想调整直接融资跟间接融资的比例,但是调整的效果非常不理想。所以,整个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状况近几年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些恶化的,这种结构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大家知道在市场经济当中,资本还是一切信用的核心,这种融资结构的扭曲,或者说股本性融资比例在整个融资的比例始终低于15%的时候,也就是间接融资,或者外部融资的风险溢价会体现在高融资成本上。大家关注的,现在融资成本高,这里面跟我们金融体系结构的扭曲,跟间接融资对经济体系风险溢价的体现是分不开的。
第二个扭曲是金融市场主体行为的扭曲,突出的表现在各类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理财业务,也表现在实体经济自身的运行上。实体经济大家说行为扭曲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的思考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对资金的价格信号反应极其迟钝。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对18%的融资成本应当是厌恶型的,但是我们这个成本居然能出的去,本身说明我们实体的行为有扭曲的现象。
二是搞办金融热、担保热或者广义金融,一个社会如果大家都想办金融的时候,可能就是高烧已经影响到大脑思考能力的一种状态。
三是有些大型企业本身的财务公司本来要发挥智库职能,但是也加入了追逐利润,对集团内部加强资金管理的同时,以利润为中心,做法上我还是比较担忧的。
再就是现在的金融创新,有些方面实际上是逃避监管,包括风险拨备,保险(放心保)资本约束,包括信贷指引,包括税收这些方面,一味的讲究创新,甚至把存款搬家也当成一个简单的创新,我觉得这对全社会经济金融结构的调整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没有正向贡献的这些创新可能还是值得思考。
第三,我想思考的就是金融市场发展和创新的一些重点。
1、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多渠道推进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这都是三中全会决定当中的原话,这也是对我们金融工作一个最底线的要求。我理解对资本市场一个是要健康,一个是要全面,一个是要多层次。所以,纵观金融市场体系当中存在的诸类的问题,核心或者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牛鼻子还是要把中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起来。非常高兴昨天晚上3.0版的国九条正式公布,这意味着中国股市资本市场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还是要在政策上下工夫,比如像大家公认的一些制度安排,还是要举政府和市场,国际和国内,境内和更外多种力量,多种资源,在中国还是要打造出几艘航母级的投行,无论是保险行业、证券行业还是银行业,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没有几支支柱,在这个行业里没有靠得住的大型的骨干,占有一的市场集中度的,实践证明还是不行。所以,我觉得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姚刚主席是权威,我从外行看,应当要有“航母”。同时,要扩大我们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光再融资不行。
2、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重点还是债券市场。我想说的是这几年发展很快,发展很快的基础就是政府部门、金融部门、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之间有高度共识,推进了债券市场健康的发展。什么时候部门之间有高度共识,什么时候中国的金融市场就会发展的快一些。同时,当前大家对地方债务、融资平台的风险关注的比较多一点儿,我的体会这个问题解决的好还是要靠债券市场的发展,对当前的地方债务和融资平台的风险的管控的问题不能不问青红皂白一概的予以妖魔化,我反复测算认为我们的政府债务,包括中央政府的负债,地方政府的负债,包括融资平台的债务,不会现有的你把它消化掉也消化不掉,将来还是要增加。大家记住总书记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今年的经济形势已经做出了非常科学的预判,就是叫消费是基础,也有一定的消费的饱和的地方,投资还是关键,外需是支撑,在当前国际市场变幻不定的情况下,和国内消费特定的阶段性特征,投资可能仍然是关键,加大铁路投资,加大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的投资,这些方面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金融市场和债券市场,包括下一步的市政债都还是依托于债券市场和企业融资结构的调整,债券市场还是关键。
3、我认为要下决心整顿金融的同业业务和各类的理财业务,否则的话,极易把我们的投资者,包括社会公众导向追逐短期高利,不追求长期回报,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比如公众拿钱到一家银行购买8%的理财产品,这家银行再加三个点,11%走通道,通道的特权机构再加三个点,就进入实体,14%左右,这还算不错的成本,但这种层层加水,每个环节都扒皮加码的做法直接抬高了实体经济的成本,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毫无贡献的,而且是会把一个民族,把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带入极其带有赌博心态的短期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太会有人拿钱去买股票,因为股市有风险,买这个通道的理财、同业是稳赚不赔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有些时候,特别是银行的理财,一旦出了风险,好像各方面的压力就是叫刚性兑付,这个结果是非常糟糕的一个结果。
整治前面讲的扭曲行为的时候,还有一个我们的实体经济,我们现在有些上市公司也搞所谓的理财,搞所谓的上下游的产业链金融服务,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推敲的。实际上那种理财就是在放高利贷,我觉得这跟实体公司本身的行为是非常不稳洽的。
4、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如果没有资产证券化,我们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越做越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也会越做越大,这对资本的需求只能水多加面,面多加水,这是老生常谈的一个题目,说了好多次了,也就是说在我们执行巴塞尔3的国际标准之后,我们这么多大银行上市,如果没有资产证券化会在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
第四,长期下去是非常不好的一种形势,但资产证券化和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有一个衍生品,就是CDS要跟上,这个方面还需要我们监管部门达成共识,就是CDS要和金融机构的资本消耗统筹考虑。
一家银行持有和ABS相应的CDS的时候,资本的消耗上应该给予充分的考虑和扣减的,否则交叉持有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对社会公众购买证券化业务都没有太大的积极性。但是我们不赞同搞ABS、CDS产品,以及适于混合物的N次方,这些方面都带有不太好的因素,容易误导社会公众,以及误导金融市场创新的方向。但是最基础的ABS+CDS还是一个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或者结构校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金融工具,这方面希望我们各方面能够进一步研究,达成共识。
第五,支持贷款市场转让市场的发展,贷款转让市场还是有利于减少金融信贷机构的资本消耗,也有利于把更多的社会资本引导到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上来。将来贷款转让同样可以和CDS结合起来,和CRM这些资本缓释工具结合起来,这样各种多层次的功能定位,明确的市场层次和功能明确的市场工具相互组合就非常有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只有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以后,我们金融业的资产负债表才能变的稳健,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也可以在金融市场和股权市场的引导下做一些适当的降低。
我讲的还不只是宏观的方面,非常感谢剑阁邀请我做这个演讲,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在座的各位精英取得更大的学术成绩,挣更多的财富。谢谢。
(完)
|附:刘士余人物履历
刘士余,男,汉族,1961年11月出生
江苏灌云人,中共党员,1984年8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技术经济学博士,研究员。
1987年至1996年先后工作于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建设银行。
1996年至1998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司助理巡视员、副司长;
1998年至200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二司副司长、司长;
2002年至2004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
2004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
2006年6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2014年10月任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候选人。
2014年12月任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士余,是一位“情商比较高”的人,善于平衡和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而且为人非常勤勉,低调务实,面对比较陌生的领域,都能很快进入状况。他亲历了金融危机、央行分拆、金融机构重组、国有银行改革、农村金融改革、互联网金融兴起等诸项重要金融改革实践。
刘士余1961年11月出生在江苏灌云县一户普通农家,自1987年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建设银行工作。1996年调入人民银行,在央行的这十八年里,先后历任银行司副司长、银行监管二司司长、央行办公厅主任、央行行长助理、副行长。
2002年,人民银行开始分拆,分拆出的银监会在2003年4月正式成立。之前任银行监管二司司长的刘士余留任,出任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2004年7月升任行长助理,先后分管金融稳定局、金融市场司、条法司、支付司和部级协调等人民银行的核心部门。
对于国有银行改革,周小川提出战略出思想,刘士余则是重要的执行者。2003年11月,国务院成立了国有商业银行股改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黄菊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央行行长周小川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士余任办公室副主任。国有五大银行改革、重组、上市顺利推进。
2004年7月,刘士余升任央行行长助理。在主管金融稳定局期间,人民银行参与“德隆系”风险处置工作、以南方证券风险处置为契机推动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配合证监会妥善处置28家高风险证券公司,为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5年,刘士余指债券市场的发展要突出“创新、发展、规范、协调”八字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债券市场蓬勃发展,短融和中票等一系列创新产品相继推出,市场创新更是不断向前推进。
对于热点的金融问题,刘士余的态度是不退缩、不回避。他曾直言不讳地痛批某些金融创新逃避监管,对全社会经济金融结构的调整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没有正向贡献。他明确提出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机构法律定位不明,可能“越界”触碰法律“底线”;资金的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存在安全隐患;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引发经营风险。
来源:新华社、新浪财经、凤凰财经、人大经济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