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黑色二次感悟:明明是政策错配扭曲了市场 到最后却是市场买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21 09:1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文:

二次感悟就从看到了今天人民日报里人民要论的一篇《澄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认识误区》说起,人民要论中的长篇社论内容就不多说了,基本上就是对今年一季度以来的政策的方向做了一个详细的辩护,其实一季度以来的所有政策和目标大家都看得很明白,并不复杂,简单的说就是经济下滑严重,前期转型效果不好,金融市场改革失败,前期左倾的改革转型走的不顺畅,因此不得已要重新启动保增长缓和阶段性矛盾,但同时又不能完全右倾保守路线,因此就要既坚持改革转型(三去:去落后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又要通过政府和个人加杠杆稳定总需求。

当然具体关于政策的阐述,我在之前的日记《中国经济新常态:“摸着石头的创新”和“房地产基建的常态”》中做了比较清晰的阐述,需要仔细了解的可以翻回去看看。

虽然关于政策的变化,我在2月份的一副微博上发的中国政府的稳定路径图上其实已经看的是比较清楚的,但事实上我不得不承认在整个过程中走到现在这一步,很多事情已经变得不是那种味道了。

一边政府和个人加杠杆稳定总需求,一边是对落后产能去杠杆去产能收缩供给(三去:去落后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如果我们按照The Law of Supply and Demand供求理论来看,需求扩大推动Demand shift曲线移动,此时供应Supply曲线变化较慢,会导致价格上涨,带来生产利润增加(Profit),而生产利润推动产出进一步推动Supply shift加速,供给开始在远端增加,价格回落,价格回落会带来生产利润的减少(Loss),亏损会逐步的推动产能淘汰,Supply曲线逐步的回归,价格逐步寻找到均衡价格曲线。

事实上这也是主导大宗商品核心变量的最核心的体系,当然在具体应用的时候会稍加一些变化,例如库存,金融性需求,投机性需求等等因素

但无论如何,大宗商品的价格决定机制就是一种市场化的决定条件,越是国际化的商品,其决定机制也一定是越市场化的,当然很多机制会阻断市场化价格形成的路径:例如逼仓行为,收储行为,进口限制,出口限制等等,都会扭曲价格的形成机制。

当然对于眼下集中了所有资金眼球的黑色系列一样,原本是个市场的逻辑推演,我在前面日记《黑色里的 ‘’时间差‘’节奏》里面已经清晰的描述了前半段路径和后半段推演,当然前提我都是基于黑色是市场化的行为来决定市场供需和价格的。

但眼下随着市场的当下波动,我忽然意识到,如果在日记《黑色里的 ‘’时间差‘’节奏》中推到的下半段逻辑不会发生的话,那将是一种什么结果呢?

当然稍微放长一点看,做空钢厂利润的逻辑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的有利一些,预期后面复产也会逐步提上来(虽然可能不是大幅度提上来),那么螺纹会慢慢随着复产预期上来现货平复下来(至少和铁矿相比较可能涨幅会放缓一些),然后率先陷入高位震荡,此时矿可能仍然会继续上涨,压缩钢厂利润的事情开始出现,但我认为并不会特别的剧烈,随着钢厂利润一点点放缓下降,矿需求预期逐步会趋于平稳,此时铁矿的库存和境外发货到港矿石量成为压力,铁矿的价格才会跟着下来。

实际上促使我有这样隐约不安的逻辑产生的想法的并不完全是疯狂的价格波动,更多的是当我们重新回顾整个路径的时候,我们忽然间发现:

核心的矛盾正是前图逻辑中的那两个红色的叉叉‘银行对生产企业是去杠杆的,政府对生产企业是去产能的’,产能复苏遇到银行去产能收紧资金,强制性降低杠杆,停产的产能受制于这些因素导致的结果就是复产开工要比预期的要慢很多。

政府的平衡经济的策略:一边去产能,一边释放相对这些产能的下游需求,事实上造成了一种政策扭曲,这将意味着前面按照市场化角度出发的供需理论演变在实际黑色链或许根本就不会发生。

政府层面既不要左又不要右的政策路线事实上理论上想的都挺好,既想保经济不硬着落,又想淘汰产能完成转型,既然想真的这么去做,但为什么又启动了房地产和基建来稳定总需求保经济不硬着陆呢?难道没有考虑到房地产和基建的上游供给恰恰就是那些你右手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么?这就好像一边要打你,一边还给糖吃,其结果正在酝酿着一种市场调节功能完全失效的后果。

市场重要的调节机制中的一环:利润驱动供给增加,供给增加挤压利润,供需逐渐的寻找到市场化的均衡点,而这一环从现在看被政策的大方针给切断了。

所以看看黑色螺纹,由于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在国内,更是无法通过进口环节来填补供需之间的缺口(例如其他的商品,要么供应端不在政策影响的范围,要么可以通过进口环节来弥补供需缺口),而螺纹却供应完全在政策范围内,而且需求端也完全在政策范围内的100%匹配政策扭曲的品种。

3月份随着钢厂利润的扩大,一开始大家还都在按照市场化供需理论的角度来预期钢厂产能会随着利润的出现而恢复,心里想的是就算是复产慢一些吧,总是要生产的吧,谁会放着钱不赚呢?但事实上经过数周的观察,受到政策坚持三去(去落后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影响,银行政府均不支持企业复产,这种预期没法快速的转成现实,结果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利润不断的拉大,价格不断的预期短期供应不足,价格不断的上涨,市场化的调节机制完全被打乱。

整个市场的游戏似乎正在朝着一种“永动机”的模型前行:需求驱动价格,价格驱动利润,利润进一步驱动需求(金融和实际需求同时扩张),由于政策的扭曲,供给无法实现平衡机制,价格进一步被推动,周而复始,直至最后莫名其妙的崩盘。

想想这样的事情原本更多的是发生在农产品等这些供应端存在着天然缺陷的商品上的事情,现在竟然由于宏观政策的稳定需求政策和压缩供给侧在黑色这条链条上的重叠,竟然真的发生在了原本最不应该发生的商品领域。

但凡发生了这种市场化供需对价格自然的修正功能缺失的结果,那按照商品上的经验来看,那绝对是一场灾难,或许很多投机分子会十分的亢奋,觉得要有大钱赚了,但如果从商品人的角度上来看,这样的结果到最后一定会引发监管层从另外一种角度去改变市场的结构,最后也只是落得这个产业商品的数年沉寂。

现在黑色上这种被政府宏观政策错配扭曲市场的调节机制的情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看明白,吸引了太多的资金和眼球,事实上资金也很清楚,这样的错配扭曲了市场化的调节机制的事情,目前也只有螺纹为代表的煤焦钢系列最为突出,问题是我们想想,如果不考虑监管层忽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改变市场的结构的情况下,这道永动机的模型如何进行修正?

  • 如果供给的移动被政策给限制,那么只能寄希望需求逐步释放,但事实上,需求是一种自我增强的产物,真实的需求随着库存的变化会变化,但更是会随时转为投机的需求(囤积)所以当政府点燃起来需求这把火又掐断了供给这条调整机制的时候,疯狂依然注定。
  • 所以可以大胆的推测,到最后即便是真实的需求随着淡季的到来而放缓,但是如果供给端仍然没有政策变化的话,整个黑色如果还继续的受到来自各个领域的资金热烈追捧的话,可以想想到时候很可能狂热的投机需求还会猎杀一批指望需求放缓带来价格调整的交易者,就如同去年股市最后一波一样,那个时候不是博谁最聪明,而是博谁最傻。
  • 当然很多金融市场的经验告诉我们,看看去年的股市,这种扭曲的机制创造着疯狂的投机和泡沫,当最后引起监管层警觉的时候,市场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一地鸡毛,而且监管层一定会将所有的罪过都归咎为市场的错误,最后直接把股指期货阉割掉。
  • 明明是宏观政策的错配扭曲了市场化的纠错机制,到最后却一定是市场买单。
  • BTW:当下对付这种扭曲:多供给端在内的,空供给端在外的。

其他商品例如铁矿短期供需错配最后有海外大量矿山供应和过亿的库存去平抑均衡供需、例如有色,这些商品的供应端的缺口会导致国内价格升水,而升水会吸引海外供给来弥补,如果内盘价格涨的非常不靠谱升水拉开进口利润增加,海外供给会以大量进口形式进来来弥补国内供应端的缺口,从而市场通过海外供给来均衡价格的功能会得以充分的发挥,其实这也就是商品世界里的两种机制,供应端在内和供应端在外的区别。当然有些商品在内外供应端的连接处有政策的机制扭曲的(例如进口配额)这些商品其实也是属于供应端在内的机制。





华尔街见闻







2
 楼主| 发表于 2016-4-21 09:16:29 | 只看该作者
当感受到疼痛的时候是选择坚守还是妥协,是非成败转头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建议使用1024*768分倍率、IE6.0以上进行访问,低版本IE将不能正常浏览 所版权所有 @2001-2006 中国期货协会 CF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71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604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3号同泰大厦C座八层 邮编:1001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