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P2P理财:这些骗局一定要警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4 09:3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2P理财:这些骗局一定要警惕


P2P变异术

王莹



这个世界在高速变化,人们对创新些许已经失去一些敬畏感,被人们每天挂在嘴边,导致曾经清晰明了的事物慢慢变得混沌不清。其中就包括“P2P”这一概念。

什么是P2P?似乎现在已经没有人说得清楚,仅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在最初,P2P被定义为个人与个人之间小额借贷交易,但是这种关系并非需要资金方与借款方双方见面,而是通过网络平台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和手续。

但是这样简单的关系,在资产类别多样介入、创新手段层出不穷的时代却越发复杂化。这样复杂的背景也为新骗局铺就了肥沃的土壤。

从P2P到P2N、P2L、P2A、A2P、P2B……概念变化了九曲十八弯。此前不为大众日常接触的外汇、票据、保险等产品在经过层层非正常手段的包装下也进入了最简单的P2P行列。在P2P舆论风评并不好的情况下,平台方也在承认和不想承认自己是P2P之间纠结、拉扯。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了多种P2P变种方式,层层拨开,让更多投资者看清当前眼花缭乱的P2P变身术。当然,除文中提到的多种P2P变异方式外,嫁接了融资租赁、房地产项目、车辆抵押项目等都存在着或由资产本身性质或由平台建立者故意为之的骗财之术。

骗术一:冒名保险公司

险资空手套白狼

客户,来自险企;从业人员,来自险企;名牌头号,来自险企。保险业务人员的推广手段也自然过渡、移植到了P2P平台。在这过程中,P2P平台共需要“三步”,即搭建平台、寻找到客户源、诱拐投资,最后就可以坐收利润。

虽然曾经由于保险业务员简单粗暴的拉单推广方式让保险行业并没有给大众留下太好的印象,但随着近年人们对保险的日益重视,人们的思想逐步开始转变,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名声”并不好的P2P来说,保险自然属于正规军,也更得投资人的心。

“我们是某某保险公司的子公司。”这通常是该类P2P平台向客户介绍自己的第一句话,让客户从心理上打消抵触感。记者了解到,在该类冒名保险公司的平台中,更有甚者端出了“保监会”的名号,声称自己受到保监会监管,是保监会的直属单位。看似真实的公司名牌、墙面上多种资格证书,让人信以为真。

“框架”搭建之后,填充框架的工作人员也多数来自大量保险公司,曾经的销售员摇身一变成为总经理、市场总监。这些人利用原来在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源,以高息为诱饵,说服客户将保单质押,进而把质押款作为投资款直接投入P2P平台。

还有一种情况是以“回馈客户”为借口,称保险公司开发了最新的高回报理财产品,说服客户投资,并向其索取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资料。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认为将资金投入了保险公司,而非P2P平台。

一名曾经实地调查过该类P2P平台的保险公司管理层人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业务员经过“专业培训”,每一句引导话语都紧扣投资者的心理变化。

在上述保险业内人士看来,由于保险薪酬机制的掣肘,大量代理制员工“出逃”保险公司,铤而走险,杀入P2P“捞一票”也在逻辑之中。但是投资人一旦被迷惑将血本无归。

骗术二:P2P配资爆仓一日毁

2015年6月股市的蹿升催生了配资业务的繁荣,让某些曾经没有业务增长点的P2P平台找到了新出口。

P2P配资简单而言就是将借贷业务和配资业务相关联,业务模式共分为两类,一类平台将投资者的闲散资金汇集,然后将资金用于股票配资需求者进行股票交易。投资者的收益则来自配资客在股票操作过程中的盈利,输赢全部押宝于投资者水平。另外一种模式,则是简单粗暴的资金配比,提供高杠杆资金直接给到投资者。不同于机构的2~3倍资金融通,P2P配资甚至高达9倍、10倍,一个跌停就颠覆世界。

此轮牛市行情演进中配资业务在后期受到严厉打压。配资公司上游做资金批发业务的感受到高风险纷纷退出,市场资金面一度大幅收紧。一名P2P配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受此影响,大量的资金转向P2P。一方面,受经济下滑中优质资产短缺的影响,大量资金站岗,做资金批发业务可以小幅缓解;另一方面,由于配资是暴利行业,因此,可以获得大幅收益。

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当股灾来临、指数崩溃式下滑时,业内人士称,平台资金链一度断链,未来经营下去自融、拆标、期限错配是不可逃避的方式方法。

但是,在当时“低头捡钱”的牛市时期,大量的投资者处于眼热状态,并不了解个中问题。“投资,当然是为了获得一定幅度的合理收益。”一名投资者曾经对记者表达了他们对于投资的理解,但是他对于投出去的资金流向并不在意。

骗术三:租软件炒外汇

工作人员都是临演

金融之所以具有神秘性是因为其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性以及与人交易的非频繁性。人们在买衣服、买日用品时能轻易辨别好坏,但是对金融产品的辨识却并不容易。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让部分理财产品拨开了神秘的面纱。但是仍然有一些知识在短期内是难以被普及的,例如外汇、黄金、石油、贵金属

当P2P概念被越来越多运用时,许多原本清晰的事物渐趋变得模糊,尤其当线下P2P四散开来时,投资者所需要履行的动作几乎相同,即将资金投入平台,然后定期收取回报。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上海某公司曾经通过互联网租用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破解版,随意命名后,通过后台操作,设立多个虚假账户建立保证金进出记录,以供投资者查看,同时,为让更多投资人信服,组织投资者到公司参观活动,将办公室租用在远离市区地带,并雇佣人员“表演日常工作”,展示公司正常运营状态。

“炒外汇是最好的噱头,兼具时代潮流感和专业神秘感。”某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有意骗取资金的人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打消投资者疑虑。

互联网金融带动新理财观念火爆后,记者本人也接听过多个宣传外汇、黄金、期货的电话,承诺让人惊讶的高收益,并再三强调当前该类别投资的火热程度、市场局面的良好情况。其实,我国外汇交易尚未全面放开,自称为外汇经纪商的大量群体,以咨询公司、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名义设立多家机构,在拉拢客户的过程中炒外汇存在的投机性被轻描淡写略过,执意强调投资回报,由此产生的踩雷事件也在每天上演。

骗术四:

染指虚假贸易的P2P票据理财

当收益和安全相比时,相信更多投资人愿意选择安全。曾经在一段时间内,P2P票据理财火爆一时,尤其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的“银票”,由于加上票据承兑所在银行的背书,更是将安全二字标注在了平台页面的最上端。在更多人眼里,票据也是神秘的代表,更多存在于企业之间的贸易支付,一名票据理财平台的创业者对记者表示,他创业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将票据作为理财工具,而是作为更为常规的支付工具,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表示已经着手开发票据支付结算系统。

正如货币一样,支付功能的背后代表着流转,在票据中称为流转背书。而一次次流转背书过程中,“上下游企业须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这一规定让票据居间商们在“票据产业链”中产生过巨大的利益空间。

一位票据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行业中存在大量的“票据包装工”让原本并无贸易往来的企业间拥有了贸易背景、相互合作贸易合同以及看起来更为真实的增值税发票等,当然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除此以外,在P2P票据理财过程中,由于票据所产生的风险还包括票据自身的二次质押,而二次质押风险被业内人士看作票据理财安全性真正的拦路虎。所谓二次质押,即P2P票据理财平台在收到企业融资的票据后,先行运用贸易委托付款等多种方式套现,然后再去银行办理托收手续。而前期通过违规方式获得的质押贷款则几乎被用于平台的自融行为,其风险不可谓不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建议使用1024*768分倍率、IE6.0以上进行访问,低版本IE将不能正常浏览 所版权所有 @2001-2006 中国期货协会 CF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71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604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3号同泰大厦C座八层 邮编:1001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