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权威谈”解读的解读 ——“舆论场”里缺失的年轻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10 09:2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年5月9日,权威人士再度发声谈中国经济。当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刊登了《开局首季问大势》的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文章。当日,整个舆论场被“权威人士”引爆。该文章便成为微博和微信的刷屏主题。

这篇文章讨论的要点如下:

• 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 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
• 注重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增强各方面对经济发展的信心。稳预期的关键是稳政策,不能摇来摆去。
• 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
• 我们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今年伊始发生的股市汇市动荡,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场的这种“超调”行为简单理解成只是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上找原因。其中,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
• 在一些具体政策执行上,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


匆忙的解读,利益的反映

昨天对“权威人士”解读的舆论场我们能看到好多张这样胀得通红的脸。市场转完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权威人士”是谁?而这句话的真正展开应该是九点半股市开市以后,因为开盘十分钟股市就跌掉了50点。持仓的怨气油然而生,股票群里首先开始了带有酸意的诘问。关于“权威谈”的民间评论开场便和下跌连在了一起,反应最快的应该是那些持仓的股友。上午之后,有券商卖方的大神开始了“解读”的电话会议,中午到晚上,各个自媒体和公众号开始逐段评议。

概览全天,整个舆论场的主要议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权威人士”是谁?
“权威人士”每次发言股市都会下跌(顺手附图)。
经济L型?L型好几年。
不刺激啦?不刺激了。
去杠杆?看样子真去
房地产也不涨了?不加杠杆。
有分歧?相忍为国。
……,等等。
(各个行业都开始了关于自己领域的利益讨论。)

例如,中粮期货微信号发表的观点:今日股指大跌与之不无关系,一方面前段时间以某券商抛出的经济运行“U型”论为典型,部分市场投资者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在第一季度触底后将形成一波新的上涨周期,从而在基本面上带动股指走高,然而权威人士的解读直接给予此类观点当头棒喝,中国经济将呈现L型走势,并且是相当长的周期,以往大水漫灌的货币和财政强刺激将不再出现,相反,目前经济的高杠杆率带来的潜在风险已得到高层的关注,货币政策的宽松将更注重“度”。另一方面,针对股市提出要尊重市场的发展规律,3-4月期间,每当沪指靠近2900点时总有巨量的国家队资金护盘,表现为银行板块的强势及中石油、中石化双雄的坚挺,然而今日股指直接低开于2900点之下,一路下行的过程中并未出现护盘资金的顽强抵抗,从盘面上直接表现出国家队开始尊重市场的运行机制,当前以中证500和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盘股票估值仍处高位,目前市盈率分别达47倍和58倍,上市公司年报与季报披露的业绩不近人意,股指仍需通过下跌来实现估值回归。关于后市,我们谨慎看空后市,尤其是中证500指数,目前我们期待政府完全放开股指期货的限制,在指数下跌到合适的估值区间后,若机构有相应的对冲工具,长线投资资金才可能大规模进驻股市,市场方才有望反转。

直到晚上,市面上的宏观大佬们终于让这场解读收敛到了一致:“短期困难,长期看好。如问疗效,要看执行”。

昨天大多数人对于“权威谈”的解读首先是一次应激反应,评价的立场和角度,首先来自于本能的直接利益考虑。持股的不高兴、买了“十螺”的更不高兴。这是就在眼前的损失,剩下的评价还在路上,总结一句:有损失总会不高兴。但是没损失的也未必愿发声。毕竟,宏观从紧的去杠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会迎来一个充满冷意的冬天。舆论场有时候就这样,大家要的无非就是个体的当下。作为升斗小民的我们,总希望过得越来越好,虽然也知道经济有周期,生活有起伏,但最好别是自己,所以有些牢骚还是会发的。


沉默的代际 缺席的表达

不想讨论谁的责任,也不想引申制度、体制、管理、调控等等各个方面众所周知的缺陷,更不是想为什么人“洗地”,只是想聊聊经济周期和代际传递。

其实,人生我们都会遭遇几个周期。就像过去的十五年里,整整一代人赶上了一个增长的高峰,你要是恰好买了房,恰好赶上金融的高潮,或者在其他行业搭上了各种快车,财富的增长、生活的改善、资产的积累都是显而易见的。总的来说,在高速增长的周期,恰好你年富力强,那么每一个明天都是美好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经济的周期总会有起伏,哪个国家都一样,一个在泡沫里维持着的经济对于晚到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财富的积累在代际之间会显得尤为不平等,现在的年轻人,已然无法像我们当年一样仅凭自己几年的奋斗便可安身立命。日本,已是代际僵化,资源和财富集中在年长者的手中,这种向上争取代际的认可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创新流失的重要原因,“卡哇伊”文化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代际失衡的副产品。

经济出清的时间长度往往是经济探底深度的反比,时间总需要空间来补偿,假如外部的环境相对稳定,同时你也不对一个比市场还聪明的全能政府抱有希望。我们当下,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向时间负债、向代际转嫁,在政治上来说从来是个不错的把戏。当然,问题会越拖越大,代际要付出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拖不下去的时候那就是最麻烦的一代。作为中国人的单个个体,我们都是爱孩子的,而作为群体,除了毒奶粉之外还有好多东西我们也是见过的。这次是长痛还是短痛的风险出清无非是经济周期的毒奶粉。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个阶段总有一个阶段的代价。

所谓的民意和评价里面,我们最容易缺省掉的是时间,不在场的、未表达的是那些还未入场的年轻人。其实,真正为本轮资产泡沫付出代价的是那些在城市群租房里奋斗的青年。

没有这一刻的旧出清,哪来下一轮的新增长。


回归的时光,平和的心态

最后,对于昨天“权威谈”的解读,我们就不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展开了,因为这种分析市场中每天足够多,今天我们只想谈谈下一个阶段的投资逻辑与理念。

1)现金依然是首要的配置。基于特殊时期,政治要求对通胀的警惕,如果经济不出现大的风险,我们认为物价和通胀上有顶下有底,货币严重缩水的可能性是较小的。但是各类资产在去债、降杠、收币的时间可能会面临不同的风险。所谓的出清必然隐含着资产价格的出清,这是一个存量博弈的金融市场,是聪明人和聪明人的绞杀,不参与或许是一种最好的防护。

2)跨期依然是最安全的投资。当市场在剧烈的波动过程中,我们相信有些价格将会超调,也许谁都没有办法找到一个最佳的低点,但是当调整开始之后,过调是必然的结果,如果具有相对闲置的资本,接下来交易的逻辑重点不是空间是时间。如果依然以短期、快速、高频为交易策略,盈利的概率会变小。但是如果以穿越周期的眼光去投资,我们相信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会有不错的买入窗口。

3)开始关注产业与实体的投资机会。过去几年实体经济的不断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产能过剩目前依然严重。但是产能的价格相比于过剩的程度可能会出现局部超调。技术性破产会带来资产负债表的重塑,债务的湮灭会带来资产回报率的回归,泥沙俱下的阶段一定会有金子混杂其中。兼并、收购、重组只有在经济底部时才会大面积发生,每一次衰退都是某些行业巨头崛起的机会。但是值得提醒的是,重建不会发生在地震的原址,老行业新模式可能更有机会。

4)明知被吐槽还是要说的建议:价值投资的回归。这是一个挤泡沫的时间,这是一个由虚回实的过程,这是一个重塑资产负债表、重振资产回报率的阶段。说出价值投资,在中国市场我们都觉得脸红,但是我们对规则的重建、周期的重启还是有信仰的。

(上文主要观点摘选自公众号“均衡博弈公共研究”快评,原作者: 一遵 王昭 柯挺等,纸扇墨客编辑整理)






2
发表于 2016-5-10 12:42:14 | 只看该作者
“权威人士”是谁?
“权威人士”每次发言股市都会下跌(顺手附图)。

点评

最早人民日报的“权威人士”是毛主席 这是人民日报的一个传统  发表于 2016-5-10 16: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6-5-10 14:21:45 | 只看该作者
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理由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6-5-10 14:22:3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老百姓都穷死了 还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易家网  ©2015-2023  郑州期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136号 豫ICP备16010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