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学可以和佛学一起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18 09:0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庙堂江湖】


信奉佛教的寺庙,同样需要借助经济学思维去解决如何安排僧人去施粥的问题。


不少人都这样认为:学好经济学,就会崇拜市场主义,但是竞争和利润最大化不适用于所有的场合,所以经济学的作用有限。针对魏则西事件,有人就重提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认为医疗行业就是一个不能利润最大化的行业,就是一个必须政府来操办的行业。这样的观点其实很普遍。当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了所谓的市场失灵之后,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要不让政府来办?


是的,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消费者把个人效用最大化,企业把利润最大化”。实际上,经济学并不是提倡(或者认为应该)实现这一最大化,经济学是假设了人们会把个人福利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然后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运用有限的资源去尽可能这个最大化目标呢?”这才是现代经济学认为的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这样的假设,其内涵可以比一般人想象的丰富。比如一个利他主义者的行为,貌似不能用“如何才能把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来研究,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误解。一般来讲,利己主义者的个人效用是自己吃饱了的幸福感,所以一般来讲,经济学研究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让自己吃得最饱,最幸福。这是一个利己主义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一个利他主义者,其“个人效用(福利)”是看到“别人吃饱了的幸福感”的话,那么经济学同样可以研究“如何把有限的包子给别人吃”,以至于让这位利他主义者感觉到最幸福最满足,这也是一个现代经济学的问题,和利己主义者故事并无不同。


所以,即使是信奉佛教的寺庙,同样需要借助经济学去解决如何安排僧人去施粥,以便让尽可能多的穷人得益。如何募集善款?如何使用善款?买什么价格的米熬粥?如何分发?都会涉及经济学问题。募捐善款的时候把募捐多少,和放置牌位的大小,以及在佛像前的位置挂钩,实际上就是在使用市场经济的规律,隐含着一种等价交换和市场竞争的原则。


有人说:领粥的人每人都只能一次领一碗的限制,不就是违背了市场经济价高者得的原则了吗?我说不是,让每人都只能一次一碗,实际上这是运用了市场原则。因为这相当于让穷人用自己的时间来作为支付手段“购买”粥,你太饿一碗不够,就多排几次队,多支付你的时间。因为每个人的时间一天都只有24小时,这样的支付手段对每个人来讲比较公平。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支付手段,不运用市场原则,可能就会乱了套。比如一个大胃口的人排在前面,一口气喝光了一锅粥,他很饱很满足了,但是后面一堆人可能就一口也喝不上,全部饿死了。这样的结果显然不符合信佛的施粥者的“个人效用”。


所以,学佛的人想要管理好寺庙,还是需要一点点经济学。反过来,经济学也需要佛学的帮助去完整的理解人的选择问题。因为经济学只研究“给定了个人效用,如何最优配置资源,以便效用最大化?”,而佛学其实是在研究“给定了有限的资源配置方式,如何去调整个人的效用,来使得自己得到满足?”作为渺小的个人,我们往往发现力不从心,明明看到了一个最优的资源配置手段,却不能实现,不能达到我们心中所想,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有失落感挫败感。这时候,资源的配置方式其实是给定了,或许是因为社会制度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自然规律的约束,这时候,我们心烦意乱,可以通过适当的自我调理,减低或者修正我们的个人效用来得到满足。或许这就是佛学,我不太懂,姑妄论之。


(作者系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



                                                                                                         来源:和讯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建议使用1024*768分倍率、IE6.0以上进行访问,低版本IE将不能正常浏览 所版权所有 @2001-2006 中国期货协会 CF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71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604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3号同泰大厦C座八层 邮编:1001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