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是什么造就了一轮真正的“超级商品周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7-1 10:1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底当港交所收购了LME,同时国际上很多大型的投行和金融机构砍掉卖掉了大宗团队,那个时候写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日记名曰《大宗十年背后的故事》,一方面是想记录一下自己对大宗世界深层次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是想告诉所有人-为什么全球大宗商品过去10年的大周期在2012年底意味着结束了。

    商品的周期微观层面上的解读或许更具有逻辑性,也更具有一些参考的价值,这种周期我们可以从供应-需求+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中进行分析,也可以简单化一些从全球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行为来看到相对应吻合的结果。

    金融和实体是密切不可分的,但同时过度的金融化也会创造过度的繁荣,这对于大宗商品这样链接金融和实体之间重要的环节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金融的本质很多时候各路监管层都喜欢贴上一个标签叫所谓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但实质上金融资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利益,这就是为什么要诞生监管层的意义所在,当然监管无法做到事前监管,能做到事中监管就已经是非常到位了。

    所以为什么在《大宗十年背后的故事》里我开篇就提到了格林斯潘放松金融监管,给金融资本进入大宗市场敞开了制度监管的大门,这才是创造了随后那十年大宗商品市场欣欣繁荣的杠杆来源。

    当然金融对于大宗而言更多的是一个锦上添花过度繁荣循环中的杠杆来源和加速器,但仍需要一个重要的一环,而这环就是商品供应和需求的周期来配合杠杆,这才能造就一轮真正意义上大家所谓的超级商品周期。

    2000年之后的大宗世界经历了完整的这样一个循环,商品圈子里有句谚语:“供应决定短周期波动,而真正的超级周期是需要需求的故事”,这也正是2000年之后另一句商品圈名言“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涨价”的逻辑来源。

    2000年之前的上一个商品周期的末端是很沉闷的,美国和亚洲四小龙的需求周期过去后,在漫长的商品周期的末端,虽然偶尔供应问题(什么地缘政治,矿井爆炸,地震罢工等)带来了价格的脉冲一下之后,整体的波动率和空间都是很低的,可谓是商品市场最沉寂的年代,各家现在的商品巨头也都基本上利用那个低迷的时代转换带来的机遇,在产业链上展开M&A(收购和并购);

(备注:只有在整个大宗世界处于低迷的状态的时候,收购和并购才是收集筹码成本最低廉的时候。一朝天子一朝臣,巨头都是在萧条期里面踩着前人的尸骨走上来的,大家现在熟悉的Glencore也完全是在商品世界第二次萧条期里面成长起来的, 1974年成立之后到Glencore壮大的阶段,1987年购入美国冬青山铝冶炼厂27%的股份。1988年收购秘鲁铅锌矿Perubar66.7%的股份。1997年购得哈萨克斯坦锌业公司的大部分权益。2000年收购赞比亚莫帕尼铜矿的权益。这一连续的在商品世界低迷期内的收购并购为嘉能可在随后2000年再次到来的大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在商品世界沉寂的低迷状态中,金融世界里除了投行业务里还有人会牵扯到大宗商品业务(这所谓的业务更多的还是产业上游的收购和并购)以外,大宗商品所谓的投机者几乎是上不了金融台面的,那个年代美国股市的繁荣盛世,使得华尔街里股票的投资生态链才是各大投行的核心,商品根本就只能是部分圈内人自娱自乐的领域,偶尔有点大的事情,也还是有些圈里人不甘寂寞想证明一下自己(例如日本住友的yasuohamanaka),结果成为了商品圈唯一能够上的了金融世界的茶余饭后的话题。

    放到那个年代的中国也一样,做商品的做期货的基本上都不会进入到大多数人的视野里,时至今日还沉浮在商品圈的骨灰级人物已经更是寥寥无几,那个年头的期货公司和证券公司相比更是连人家的一个办公室都比不上。

    直到2000年,全球商品新一轮繁荣的变量开始浮出水面,而这个变量有两个点:1是中国的崛起带来了全球商品需求的增量(这里我要强调的是需求的增量,增量才是价格波动的源泉,而不是存量);2是格林斯潘开启了金融机构投行涉足大宗商品全领域的制度大门,也就是商品世界未来杠杆来源的基石。

    这几年我一直强调关于需求的理解,如果不清晰的把需求增量分析透彻,那么就会在真实需求和投机性需求中迷失,正所谓索大爷的解释“市场是一个自我循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这放到商品世界的时候,其实就是对所谓的投机性需求的深刻解释“商品世界里没有真正的短缺,也没有真正的过剩,一切都是相对的”;

    真实的供需错配驱动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带动投机利润的增加-投机者加入需求的大军-囤货居奇-商品供应进一步“相对短缺”-刺激价格进一步上涨-价格上涨继续刺激投机者囤货居奇-供应进一步“相对短缺”

    如果在这个环节中投机者能够在金融的帮助下进一步的获取杠杆的来源的话,那么价格在这种自我循环自我强化下,很容易就演变成为了过渡投机,最终更多的不是靠市场自身的机制(此时商品市场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的市场自身机制就已经失效了)最后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制度管理层出手对过渡投机进行的平抑。




华尔街见闻







2
 楼主| 发表于 2016-7-1 10:12:53 | 只看该作者
一边危机,一边通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建议使用1024*768分倍率、IE6.0以上进行访问,低版本IE将不能正常浏览 所版权所有 @2001-2006 中国期货协会 CF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71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604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3号同泰大厦C座八层 邮编:1001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