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了《中国2016年第四条磋商工作人员报告》。该磋商报告在征求中国相关部委意见的基础上,由IMF工作人员完成。该报告比较全面地评估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最近走势和趋势,讨论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主要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针对基金组织磋商报告的结论和部分建议,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
记者:基金组织磋商报告包括了哪些主要观点?您认可这些观点吗?
马骏:基金组织磋商报告的几个主要观点包括中国经济活动温和放缓,通胀得到较好控制;中国在经济再平衡的许多方面取得进展,包括经济增长动力由工业转向服务业,由投资转向消费等;利率和财政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人民币汇率大体符合基本面;但是企业债务高企和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滞后可能会加大向可持续增长转型的困难,增加经济和金融的脆弱性;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应该避免追求不可持续的高增长目标、硬化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预算约束,防止部分金融部门过度承担风险、提高透明度等。
我认为,这份磋商报告对我国经济的评估总体客观,主要政策建议与我国的宏观调控和改革思路比较接近。磋商报告对我国经济存在的风险和脆弱性的分析及一些相关的改革建议,可以为我国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记者:基金组织对中国今年GDP增长的预测是6.6%,对明年的预测是6.2%,您对此如何评论?如何看待基金组织对“改革与增长关系”的观点?
马骏:基金组织在今年7月初下调了对今年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测,大部分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预测均被下调,但上调了我国经济增长预测0.1个百分点至6.6%,表明基金组织对我国经济增长前景是有信心的。基金组织对我国中期的经济预测相对较低,部分反映了基金组织工作人员认为今年前几个月货币信贷增速过快而难以持续以及“在解决企业债务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上缺乏果断进展”的情景假设。
事实上,今年前几个月的货币信贷增速较快有部分技术性和基数的原因。最近几个月以来,信贷和M2增速已有所放缓但并未明显影响经济增速。另外,处置“僵尸企业”和打破刚性兑付等方面的改革正在展开并有望加速,对未来改革情景的假设可以更乐观一些。
关于对改革与增长的关系,我认同基金组织的一个观点,就是“如果不改革,而过度依赖刺激政策,尽管可以暂时促进增长,但中期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下降。”反过来说,如果强化改革,尤其是在加快服务业的准入开放、打破刚性兑付、硬化国企预算约束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可能部分对冲人口和环境等结构性因素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为中长期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在具体评估全国和地方实体经济表现时,许多人还是主要看GDP增速,十分在意0.1个或0.2个百分点的差异,这其实没有必要。我认为,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逐步成熟,未来应该逐步弱化对GDP的关注,更加强调稳定就业的目标。从大多数老百姓(603883,股吧)的角度来看,有个好的工作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比GDP增长数字更加重要。
记者:基金组织继去年首次做出人民币汇率不再低估的表态后,今年表示人民币汇率水平符合基本面。您对此有何评论?
马骏:从经常性项目顺差等指标来看,我国的基本面支持汇率的基本稳定。另外,近几个月外汇储备趋于稳定,也是汇率基本接近均衡的一个表征。今年以来,我们加大了对一篮子货币的参考力度,引入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计算公式,明显提高了汇率形成机制的透明度和规则性,对稳定汇率预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参考一篮子汇率并不等于盯住一篮子,基金组织也认同应逐步允许有效汇率(相对于一篮子货币)随市场情况有所变动。
记者:基金组织反复提到,中国企业高负债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马骏:从国际比较来看,尽管我国的政府和居民债务率不算高,但我国企业的债务率确实较高。其原因很复杂,其中包括房地产业和部分国企负债过高,但对实体经济的贡献有限。历史上房价涨幅过快,要求更多的流动性来支持房地产交易,也是杠杆率上升的原因之一。我认为,未来的改革要从存量和流量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要通过债转股、去“僵尸企业”等方式降低一些企业的杠杆存量;另一方面要从硬化国企和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改善对房地产的调控等角度来控制债务流量的过度增长。
来源:金融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