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江期货董事长谭显荣:期货服务“三农”模式升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24 08:5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证券报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稳步扩大‘期货+保险’试点”。期货市场各方积极响应,努力开展试点建设工作,以探索建立保障农户稳收增收新途径,不断开启了我国农业保险和农产品(000061,股吧)期货联动做好农业风险管理、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序幕。长江期货董事长谭显荣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力推广“期货+保险”模式,探索和创新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难题,将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证券报:作为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当前开展的 “期货+保险”有哪些具体内容?

  谭显荣:自试点实践以来,“期货+保险”模式不断完善和成熟,作为金融创新服务“三农”的重要模式,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今年更是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目前,我国正在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新疆棉花、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将深入推进,玉米等品种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在这个背景下,大力推广“保险+期货”模式,探索和创新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难题,将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期货+保险”模式,涉及主体包括农业经营主体、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公司和政府部门等,基于农产品价格保险产品,实现农业经营风险的承接、转移和对冲管理。在“保险+期货”模式中,对保险来说,除开传统的为农业生产提供自然、意外事故和疫病风险保障之外,与期货的合作创造了市场价格风险保障的可能性;对于期货来说,以期货价格保险为纽带,实际上是帮助期货市场解决了对接“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发挥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逐步降低直接补贴,扩大农业保险补贴,不仅提升补贴效率,也能减轻国家的农业补贴压力。

  可以说,“期货+保险”是期货服务“三农”模式的再升级。十年来,随着市场主体对期货工具认识的不断深入,“期货农业”(核心为“订单农业+期货”、“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理念和模式逐步得到了湖北等省市涉农企业、农村经济组织的认可和接受。农业龙头企业作为风险管理主体,参考期货市场价格来确定订单价格,并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提前锁定收益,进行生产组织安排。“期货农业”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让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户获得了良好收益。而“期货+保险”模式的创新,则是“期货农业”模式的再次升级。它将期货市场价格管理和农业保险联系起来,引入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承接、转移风险,实现了农产品价格风险向期货市场的分散和转移,并进一步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直接进行风险管理的专业性要求,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和效益。可以说,农业需要、国家重视以及行业探索共同促成了“期货+保险”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证券报:请详述长江期货如何开展“期货+保险”业务?有哪些创新亮点?

  谭显荣:期货公司设立子公司开展风险管理服务试点以来,“场外期权”产品得到广泛关注,该产品具有成本更低、风险可控、灵活多变的特征,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更为个性化地选择,并获得众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青睐。经过数年的摸索和实践,“期货+保险”模式的两个核心载体——风险管理公司和场外期权产品逐步成熟,期货公司携手保险公司推出“期货+保险”模式也就水到渠成

  在交易所的支持下,自去年以来,长江期货的风险管理子公司——武汉长江产业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先后开展了多笔场外期权业务,涉及品种包括玉米、鸡蛋等品种,成功帮助企业达到低成本管理风险的效果。目前,长江期货正积极与保险机构开展“期货+保险”项目合作,将以棉花品种为切入点,争取政府部门支持,探索使用创新金融工具,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业务开展上,我们的思路是先树立典型,再由点到面逐步扩大品种与服务对象的范围。在模式的可行性被确认之后,再在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涉农主体之间复制推广。

  具体到业务落实层面,公司与保险机构在合作上进行了多次沟通,以寻求更好的解决保险产品与场外期权产品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同时,作为业务的服务对象,涉农主体对模式的认识、认可程度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司也对其进行了多次专业上的辅导。

  整个业务能否持续,期货公司及其风险管理子公司的角色尤为关键,因为期货公司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风险管理能力和对冲能力也是体现行业优势的地方。目前,公司内部已经有相对完善的对冲操作流程来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公司在具体业务模式上进行了一定创新,以期尽量减少农业经营主体的负担。比如,合作社作为保险的受益人,但并不实际支付全部保费,共同分担保费的是其下游的涉农企业。涉农企业为保证货源的稳定性,愿意支付一定的成本来获得与合作社之间的约定买卖协议。这样一来,涉农企业与农民实际上是实现了双赢。

  中国证券报:从长江期货的实践来看,大力推广“期货+保险”模式,进一步深化服务三农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谭显荣: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创新工具,“保险+期货”的跨界合作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有积极作用。大力推广“期货+保险”模式,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三农”,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服务“三农”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面临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保险机构、农业经营主体对“保险+期货”模式的认知和参与度,以及场外期权产品的风险对冲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在“期货+保险”模式推广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参与进来,对项目推广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如借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推动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扩大农业保险项目覆盖范围和补贴额度,建议以农业保险费补贴的形式,引导、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和使用“期货+保险”工具。

  其次,支持推动保险机构参与推广“期货+保险”模式。“期货+保险”模式的成功推广,要求保险机构具有较为成熟的人才队伍、相对丰富的经验及产业基础,只有设计合理的、适应农村经济组织需要的“保险+期货”产品,才能发挥农业保险效果,强化保险在防范农业生产风险中的作用。

  最后,加快场外期权市场建设工作。“期货+保险”模式的核心是场外期权产品,而我国国内场外期权市场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仍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场权期权产品的报价和清算机制、市场流动性等。随着场外期权市场的建设成熟,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对冲能力将会进一步增强,“期货+保险”产品也将进一步丰富,从而更好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的功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建议使用1024*768分倍率、IE6.0以上进行访问,低版本IE将不能正常浏览 所版权所有 @2001-2006 中国期货协会 CF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71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604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3号同泰大厦C座八层 邮编:1001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