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央行主管媒体:现金贷“一刀切”可能引发出人意料的危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30 15:5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针对网络小贷和现金贷的监管日趋收紧。

周四,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发表评论称,监管引发的行业动荡远超预期,不仅让相关中概股下跌,同时还引来银行、借款人和借贷平台三方的变化。

银行是现金贷平台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而银行也是对监管最为敏感的金融机构。目前的情况下,很多银行已经不再新增资金,只消化存量。即便如此,银行的釜底抽薪,依然可能压垮现金贷公司,关门、跑路和倒闭潮或将不可避免,到那时,银行想要收回资金也无能为力。若银行加速抽回资金,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将雪上加霜,很容易被压垮,并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借款人的角度来看,《金融时报》认为,本身现金贷就广受诟病,加上监管重拳,借款人更理直气壮,“集体赖账”已心照不宣。

资金方、借款人和现金贷平台,共同构成了现金贷市场的三个重要主体。《金融时报》称,监管要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采取“新老划断”的办法,从政策出台之日起,存量给出退出和合规时间表,逐步化解风险,增量按照新政策精神实施。

《金融时报》原文如下:

11月下旬以来,针对网络小贷和现金贷的监管政策急管繁弦。

从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到央行、银监会召开网络小贷清理整顿工作会议,再到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要求,凡不具备放贷资质的,应立即停止非法放贷……短短数日,在政策“重拳”打击下,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的市场环境就从此前“盛夏六月”,进入“数九寒冬”。

这波政策冲击,最先影响到的是对消息最为敏感、在大洋彼岸美国证券市场上市的中概股。

一直处于现金贷舆论风口浪尖的趣店,已从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35.45美元,“过山车”般跌到了11月25日的12.22美元,不仅跌破了24美元的发行价,市值也缩水过半。其他互联网金融科技股,同样未能幸免。拍拍贷从13多美元,一路跌到了8美元左右;宜人贷从近期高点58美元左右跌到了11月25日38美元左右;融360从上市首日的8美元左右跌到11月25日5美元左右;信而富从近期高点12美元多跌到了11月25日7美元多。

中概股的下跌反应了市场恐慌。事实上,这种恐慌并非空穴来风。因为“监管风暴”引发的行业震荡,远超预期。

闻风而动的首先是银行。

众所周知,从事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的资金来源,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就是银行。此次监管政策要切断的,正是银行对现金贷的资金输出通道。目前,现金贷市场规模在6000亿元-10000亿元,潜在市场规模也有数万亿元之巨。根据趣店公开披露的信息,其48.1%的放款资金来自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即便银行资金仅占48.1%的一半,以行业的体量计算,流入现金贷的规模也非常可观。

现在针对网络小贷和现金贷的监管政策日趋严厉,如果从资质到资金一一封堵,能活下来的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屈指可数,关门、跑路和倒闭潮将不可避免发生。到那时,银行想拿回资金,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恐怕也无能为力。受政策影响,目前与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合作的资金方,已不再新增资金,只消化存量。而向来对政策敏感的银行,则加紧了抽贷力度。由于与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合作时,银行有一条“强势条款”,即资金方可以随时抽回资金。若银行加速抽回资金,被釜底抽薪的网络小贷和现金贷公司将雪上加霜,很容易被压垮,并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闻风而动的其次是借款人。

现金贷广受诟病的是“高利贷”。根据相关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为同期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4倍,超出部分将不受法律保护。现在随着监管层施以“重拳”,借款人理直气壮了,“集体赖账”“集体违约”已心照不宣。特别是,网络小贷和现金贷领域,共债现象非常普遍,一个借款人同时在十几家平台欠钱的情况,并不少见。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监测的数据,截至11月19日,运营现金贷的平台有2693家,用户近1000万人,预计其中有200万现金贷借款人有多头借贷情况。

原本“一人多贷”,还能让有还款意愿的借款人“借新还旧”。现在现金贷平台同时缩量,很多拆东墙补西墙的共债危机开始爆发。如果现金贷平台快速关门,借款人借不到钱,自己短期内的偿债能力又非常有限,最终,这些有心无力的借款人,可能会不得不走上“赖账”之路。虽然现金贷领域被资本视为暴利沃土,但那也是违约率可控情况下的结果。如果借款人都站在道德高地上做“老赖”,对现金贷公司将是灭顶之灾。由此引发的行业危机、信用危机以及风险溢出,不容小觑。有关方面需未雨绸缪,妥善应对。

有意思的是,在资金方不断收紧资金,以及借款人逾期蔓延的行业现实面前,一些从事网络小贷和现金贷的中小平台也开始铤而走险。这些原本混迹于民间高利贷、从线下转到线上的小平台,大多是花费几十万买套系统,花点钱买数据,然后直接开干。本来风控能力就差,或者基本没有风控,现在政策要求其利息和费率加起来年化不能超过36%,等于要了他们的命。为了在关门前,再捞一把,他们提高利率、快速冲量。比如,在一些贷款超市,一些现金贷小平台主动揽客,但条件苛刻,要么采取缩短账期的周结,要么预付,利息也较以往有所上浮。

显然,一旦监管政策明朗,这些小平台将会很快从线上销声匿迹,重新回到线下和地下。它们此前将现金贷行业搅得声名狼藉,现在可能又会从监管大网中溜之大吉,最后留给现金贷市场一地鸡毛。

资金方、借款人和现金贷平台,共同构成了现金贷市场的三个重要主体。眼下,支撑市场的三个支柱,都在行业震荡中危如累卵。针对行业危机,有关方面有必要一方面尽早出台监管政策,明确平台门槛、人群定位、借贷周期、借款金额、资金流向、征信体系等,以消除行业预期的不确定性,不给劣质平台更多兴风作浪、违规违法、累积风险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要考虑现金贷市场现实,在“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所有金融活动都要获取准入”的同时,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采取“新老划断”的办法,从政策出台之日起,存量给出退出和合规时间表,逐步化解风险,增量按照新政策精神实施。

“一刀切”政策虽可立竿见影,但行业震荡引发的危机有时会出人意料。




华尔街见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建议使用1024*768分倍率、IE6.0以上进行访问,低版本IE将不能正常浏览 所版权所有 @2001-2006 中国期货协会 CF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71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604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3号同泰大厦C座八层 邮编:1001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