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学佛者怎样入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0 08:4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学佛者怎样入门 ——发菩提心,学三大尊

一、树立正信

学佛的过程是“信、解、行、证”。学佛的首要大事,就是要有“正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有了正信,才能有正解;有了正解,才能有正行;有了正行,才能有正证。信、解、行、证,四满成佛,也可以说,“信满成佛”。因为正信是正解、正行、正证的一个总因。所以佛教常说“信为德源功德母”。佛教讲的信,不仅是一个理上的信,而且也是一个事上的信;不仅是个心上的信,而且是一个身上的信。这从事上和理上说信,正是佛教说信的特点,也是讲信的特殊之处。所以显教说“信满成佛”,密教就说“信即是行”。正因为“信即是行”,所以入门的正信,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正信的内容,就是佛法的“般若”,般若就是佛法,佛法就是般若。一切事物不管是哲学、科学,只要契合般若,就是佛法;不契合般若,哪怕是佛教自身的教理仪式,也不是佛法。所以,只有佛法的真实义,才不是迷信而是正信;不符合佛法真实义的,没有一件不是迷信。因此,佛法本身就是破除迷信的。但自佛教传播佛法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却反把弘扬佛法真实义的正信佛教当做“迷信”来破除,这确是人间的真实颠倒,可以说是共业中的“公共无明”,是最大的“无明”。

但是,能按正信的旨意向入门初学的人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修学方案来,以便由正信而正行,这是一个看似不难而实际很难的一个难题,也是佛教长期困惑而没有完全解决好的一个难题。时至现代,难度更大。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从何说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长老大德,有多少弘法利生的菩萨,想从许多法藏中找出一种教授初学的方法。也不知有多少这方面的著作特别是晚近以来,入门、指南、“三字经”“ABC”之类的书,数不胜数。好的也确实不少;因为当机不同,也难求得完全统一。所以直到现在也仍然没有一种显明的方法可以因袭用来教授初学。何以教初学佛者?这是现今佛教界一个迫切的需要。先启正信,破邪显正,扫除入门的障碍,回想50年前,我的师长们经常碰到这个难题,比如他们对我这个初学者,当时何以教导?我把这个方法归纳陈述一下,看来还是一个至简至要的行持标准,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修学方案。可作为难题的一个应急回答,看能否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否。

二、学佛先学菩萨

学佛须先学菩萨。佛与菩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佛是菩萨的果德,菩萨便是佛的因行。佛是由修菩萨行而成无上正翟积觉的。一切经中所说的菩萨,大都是代表佛的一体,也就是表示佛的一方面。比如:释迦有八菩萨,药师有八菩萨,弥陀有八菩萨,各各八菩萨即是各各佛之八分,分之则八,合之则一。八之与一,原无所异。不过,合之为一,则境界微妙,非言思所能及;分之为八,则境界分明,为人们所易解。所以,未说佛先说菩萨,学佛便先学菩萨。

由佛八分而有八菩萨。若是二分,便也可仅称二菩萨。所以,诸佛之前各有肋士,如:释迦之文殊、普贤,药师之曰光、月光,弥陀之观音、势至。这二分的菩萨,实各摄八分之四。因此,二菩萨中之文殊、普贤,与八菩萨中之文殊、普贤,他们所代表的佛德之量有异。就着简单方面来说,我们学佛,首先直学文殊、普贤二菩萨是。

三、学菩萨先学大三尊

其次,还必须明确,学菩萨又当先以利他为主。本来菩萨发心,即在利他;菩萨修行,也在利他。若是发心而非利他,便非菩萨;修行而非利他,也非菩萨。“利他”一义,在菩萨道中,要算是一种根本条件。而一切菩萨里面,最能代表这一意义的,莫过于三十二应的观世音菩萨。因此,我们要学文殊、普贤的菩萨境行,还得从观音菩萨学起。将自己先立于观音菩萨的地位,以利他一义作为基础,然后去学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自然就圆成了菩萨道。如若不然,那大智大行也学不上了。请看《心经》里面,所说的都是文殊的大智门,而那行深般若的,却就是观自在菩萨。可见要学文殊、普贤的菩萨境行,必须先学观音菩萨,那才有成。所以,我们学佛应先学文殊、普贤、观音三菩萨。

三藏中说这三位菩萨法门的经典,就是最流行的三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最为简易而最便于一般初发心的菩萨受持修学的。

文殊——大智——《心经》

普贤——大行——《行愿品》

观音——大悲——《普门品》

这三部经,都极简短,易于入门,宜于初学;既没有高深繁杂的弊病,也没有取小失大、取偏失全的弊病;并且圆通大小乘,圆融显教,圆满世出世法,是一个至简至要的行持表准。

四、发大菩提心

我初学佛,我的师长便教导我这个至简至要的行持标准。明确这个标准之后,我的师长还教导我进一步发菩提心。因此我在此也进一步劝发菩提心。我说这句话,也许会有人大不以为然,他说:“我们既然学佛,老早就发了心,难道还待你来劝吗?”我这个劝,自然是劝那些初学未发心的人。不过,也有些自信为已发心的人,对于这个菩提心的意义,并没有透彻的了解,或者,他虽然发了心,还不能算是菩提心,也未可知。因此,我来一劝,劝是劝请,不敢贡高我慢。况且从深一层说,那真实发了菩提心的境界,实在也是很高的。所以《大曰经》里面说:“菩提心为因”。如说:
“越百六十心,生广大功德。其性常坚固,知彼菩提心,无量如虚空,不染污常住,诸法不能动。本来寂无相,无量智成就,正等觉显现,供养行修行,从是初发心。”
“真言门修行菩萨,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劫,积聚无量功德智慧,具修诸行,无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天人世间之所归依,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释提恒恩等亲近敬礼,。。。。。。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故。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世间宗奉,常应供养。”

如若真发了菩提心,我想将这种超越二劫瑜伽行的真实初发心的境界来印证,可能会乐许我这一劝吧。

劝发菩提心,从上诸圣诸贤,实在已经也说得不知多少。除了如来亲说的经典外,那些专显“发菩提心”一义的著作也是多不胜数。现举几种常见的著作如下:

(一)龙猛菩萨造金刚瑜伽中发菩提心论;
(二)天亲菩萨造发菩提心经论;
(三)慧沼大师撰劝发菩提心心集;
(四)法藏大师撰华严发菩提心章;
(五)潜真大师述菩提心义;
(六)省庵大师撰劝菩提心文。

如上著作,实已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从上诸圣诸贤,说得实在不少。可是,这个菩提心含义过多,历来专著,不是义理太深广,便是文字太艰晦;并且各宗各派,各有说法,名相参差,不易会通。突然一问:“菩提心是什么?”若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一时还难以简明回答。我信师长所教,还想从简明方面再说一说这个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么?从字义上说,旧译菩提为“道”,那契于真道之心,便是菩提心;新译菩提为“觉”,那契于正觉之心,便是菩提心。

但如何才算得契于真道、契于正觉呢?这便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心要广大。必须普度一切众生,犹如己身,不复滞于偏小的我见。
第二个条件——心要深妙。必须上求无上佛道,深悟法性,不复陷于卑劣的迷情。
第三个条件——心要凝定。必须安住真如实相,长保圆明,不复驰于散乱的妄念。

我们果然能使这个心,广大而不偏小,深妙而不卑劣,凝定而不散乱,具足这三个条件,便算得契于真道,契于正觉,便算得是菩提心。

我下面略引各宗派的说法,将他们配合这三个条件,一方面可以证明师长的教导是有传承,一方面也可以汇集先贤的说法而加以会通。

心要广大 心要深妙 心要凝定
[三学]戒学 慧学 定学
[三德]大悲 大智 大定
[三观]假观 空观 中观
[三谛]俗谛 真谛 中道谛
[三心]回向发愿心 深心 至诚心
[三门]表德门 遮情门 不二门
[三空]生空 法空 俱空
[三部]莲花部 金刚部 佛部
[三尊]观音 文殊 普贤

我们还可以纵横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从横的说,三个条件乃是一体,不过在一体上有三种行相。我们要知道这个心,愈广大便愈深妙、愈凝定;愈凝定便也愈广大、愈深妙;愈深妙便也愈凝定、愈广大。这三个条件,实在是一体相联,同为消长。我们需得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不能在这三个之间有所取舍。有许多人不明这个一体的意义,因此往往对于这个菩提心不能真实了解。比如说,我只要深妙不要广大,那是不行的,也是办不到的。

从纵的说,三个条件也有三步不过每一步也都有三个条件。学佛的人,不离三学(戒、定、慧),而三学仍是依次渐进的。这三个条件虽然在同时具备上配着三学,但是也要在依次渐进上配着三学。所以,在第一步戒学里面,“广大”便是饶益有情戒(摄众生戒),“深妙”便是摄律仪戒,“凝定”便是摄善法戒。《发菩提心论》上便明说诸佛以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在第二步定学里面,“广大”便是观音三摩地,“深妙”便是文殊三摩地,“凝定”便是普贤三摩地。在第三步的慧学里面,“广大”便是方便般若,“深妙”便是观照般若,“凝定”便是实相般若。

有许多人,不明这个三步的意义,也因此往往对于菩提心不能真实了解。比如说,心要深妙,就一定要广大,心能广大必能深妙;心要凝定,就一定要深妙,心能深妙必能凝定。所以,心量要大是至关重要的,它就是利他的大悲,是观音三摩地。有利他的大悲才能使心深妙,那便是文殊大智的三摩地。心能深妙,才能使心凝定,那便是普贤大行的三摩地。

从上纵横两方面来看,就可以看出发菩提心的三个条件雨雪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法门的必然联系和内在关系了。这样简明讲菩提心,难免不详不尽,但实已包括菩提心的全部基本精义了。

如何做呢?两句话:第一,我们现在当从第一步的戒学做起,而第一步的三个条件都具备在那《朝暮课颂》的“四弘誓愿”里。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第二句话是,智慧本高的人,也能合三步(戒、定、慧)为一步,就是《大曰经》所说的“菩提心为因”的那种发菩提心境界,其实本来人人具足,切不可畏难而不进。只要大家发四弘誓愿,大家发心便成正觉。

总的说一句,在正信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学三大尊(观音的大悲、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这就是我对本书读者的法供养。





2
发表于 2012-8-20 09:18:01 | 只看该作者
入佛门?岂不是要四大皆空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10:16:32 | 只看该作者
流年 发表于 2012-8-20 09:18
入佛门?岂不是要四大皆空

你选择空什么,如果是空烦恼,空贫穷,为何不入?
4
发表于 2012-8-21 09:02:10 | 只看该作者
漂萍 发表于 2012-8-20 10:16
你选择空什么,如果是空烦恼,空贫穷,为何不入?

空烦恼 空贫穷如果这两个是想空便可以空的那么世界上就没有贫富之分便没有烦恼 人世间便可称为人间天堂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0:16:58 | 只看该作者
流年 发表于 2012-8-21 09:02
空烦恼 空贫穷如果这两个是想空便可以空的那么世界上就没有贫富之分便没有烦恼 人世间便可称为人间天堂

当然不是想空便空,你又何惧地水火风,四大皆空呢?~
6
发表于 2012-8-21 11:33:32 | 只看该作者
主要看心里有没有信仰的种子.有的人心里没种子你再怎么浇水也长不出什么东西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1:42:46 | 只看该作者
zcha64 发表于 2012-8-21 11:33
主要看心里有没有信仰的种子.有的人心里没种子你再怎么浇水也长不出什么东西来.

你是说一阐提~?道宣法师,说法,顽石都能点头的~

岂能以佛法我慢啊!兼听则明,理不辨不明吗!他若怒了,我便息声~

想想寒山拾得对话~,何等震耳发聩

拾得与寒山子时相往来,还常对人说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讥诮怒骂,甚至打之。寒山对拾得曰:‘世间人秽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该如何对他?’拾得答曰:‘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8
发表于 2012-8-21 12:57:12 | 只看该作者
先一心念佛3年再读理论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3:23:30 | 只看该作者
慈眼欢喜 发表于 2012-8-21 12:57
先一心念佛3年再读理论

可惜无佛住世,不然可以当机受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易家网  ©2015-2023  郑州期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136号 豫ICP备16010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