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漂萍 于 2013-8-25 23:19 编辑
其实人的行为和思维,是混乱的。
任何一种行为都并不必然的具备某种逻辑性。人,其实是可以像疯子般的。
约法三章,戒烟戒酒戒妄想,近阶段其实是做不到的。只是为了体验下在特定状态中,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 如此而观照到自身大脑的无主宰性。
大脑,一方面是一个唯我独尊的暴君,一方面又是一个卑微可怜的懦夫。它是它本身的敌人。 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混乱对立中,大脑将会觉醒地向中道移动,由暴君变成一个平常人,也由懦夫变成一个平常人。当它们都回归平常,伟大的友谊才可能诞生。 随之,这种友谊将变成一种强大的观照力量,逐渐的向内心移动。它不但不与自身的两极争斗,而且它变得和眼耳鼻舌身平等起来,不再想去主宰它们。当头脑不再抽筋地去成为主宰一切的暴君,那么一切都将自然的发生。目前,我们不愿意任何事情撇开自己而发生,因为头脑要当主人。一旦你放弃了控制,你不存在了,让本性去接管:行动者消失了,只剩下行动。随之而来的是自由,随之而来的是觉知,随之而来的是觉醒。
对于操作,头脑的两极就是贪婪和恐惧。贪婪是一个唯我独尊的暴君,恐惧则是一个卑微可怜的懦夫。在暴君里面,是没有恐惧的,只有权利化的利润。在懦夫里面,是没有贪婪的,只有妥协性的风险。 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才有了洗心革面的需求。 所谓的洗心革面,并不是追求完美与完备的统一。因为完美与完备,是不可兼得的。在理论的完美与现实的完备这一矛盾中,你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尽量让理论的完美提前些,而让现实的完备紧随其后。
这是无法之法。那么以此就可以明白缠师为什么喜欢在偏离买点的位置买进了。这不仅仅是一个资金量大小的问题,还与上述的理念有关。 人,只是人。是人就有人的贪嗔痴。所谓的中道,其实是不存在的。因此,就有了现实中的不断校正过程。这一过程,在佛法中,即是修行——在修正中前行。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即是行。而其行,不住一切相。即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标准。
道,可道,非常道。并不是有一个常住不坏不灭的道,高高在上,永恒不变。一切的理论都有前提,前提不存在了,那么一切完美的理论都将土崩瓦解。而在前提存在的前提下,理论才有实现的可能。在理论实现的过程中,尤须注意的是理论完美与现实完备的关系。此,正是学缠行缠之关节处。
所谓戒,在天道中丁元英说“你这叫戒,戒就不苦了吗?”是啊,戒就不苦了吗?但是通往自如境界是何其难哉。 很多人听到这句话,就以为可以不戒了。但是,往往忽略了你戒的前提。戒的前提是因为它已经让你心苦了。因此,戒就不苦了吗,这句话还有更深的前提,就是:不戒更苦。
所以还是要戒,只有戒,才能逐渐的消除苦。不戒,只能原地打转,依然受那轮回之苦。通过戒,消除大苦,此后,虽然仍有小苦尚存,虽然尚未证得究竟,但已然是进步。这就是天道中智玄大师为丁元英改上半阙的用意所在:“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故而就有了楞严经中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余下,以缠论为例。浅解一番。 我等学缠者,很多人因为没有纪律性和对股票走势的深刻理解,在学缠前与学缠后总被市场教训,踏空常见套牢常有,仿佛受那地狱轮回之苦。如今很多人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操作系统,用适合自己的操作系统去加强纪律性的操作,这就是一种戒的过程,虽然很苦,但是相较以前,却是苦少乐开始多了。虽不能达到自如,依然是大进步。坚持自己稳定的操作系统是谓抱一守一。自如的境界,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为零。但是,戒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不戒会更苦,还会再去受那地狱的轮回之苦,这就是退转了。当然零和一,就是真空和妙有的关系。真空妙有互生互存。也即是,当把你的操作系统熟练的应用下去,自然会达到自如的境界。零就蕴藏于一之中,无二无别。也就是卖油翁说的“无它,唯手熟尔!”。可见,戒是必要的,必须的,一个稳定的操作系统,就是你扬帆出海的港湾。 我等学缠者,虽未达缠师所言五人之列,但相较于未学缠论前的自己,依然是大进步。能与缠师缠论结缘,是多大的福分和因缘。虽学业有别,程度各异,然,随着接触缠论日久,愈益深感缠师伟大的人格和缠论无上的正确,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况且,无论学好学坏,本人深信,诸缠友的眼界境界都与以往有莫大的改变。有的人从未接触佛法,因缠师而接触之,此为法缘。有人从不爱经济学,因缠论而研究之。有人不学古文化,因缠师而学论语学古文学古文化。有人爱追涨杀跌,现在亦慢慢改变此坏习惯。有人不礼佛不拜佛,现今亦能念句佛号,背段心经。有人从不关心大势,亦因缠论而视野大开。有人不爱写文章,如今却也能下笔千言,立马可待。有人从未接触禅宗,如今却也能打坐参话头。如此种种,种种如此,莫不是进步,莫不是佛缘缠缘深厚。吾等皆为佛缠之有情眷属。诚谓善之至善者也。 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务取,就是不退转。 本博不厌繁复,再次将缠解论语的一章敬献各位: 子曰:三年学不至,於榖不易,得也。 何谓“至”,就是尽善尽美,“不至”,就是没有达到尽善尽美。上章中孔子说:“无论古今,真正的学问与学人,都不离“内圣外王”、“为己为人”的一体之学”。这种学问,不单单是书本上的,更重要的是在当下的实践中对照、校对。因此,三年学而达到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那么这算不算一事无成呢?孔子不认为这样,只要能“於谷不易”,就算有所得了。 何谓“於榖不易”?“榖”,由于现在用简体字,都写成“谷”,就和山谷的“谷”给混在一起了。而通常把这里的“榖”解释成粮食的总称,进而引申为俸榖。其实,这里的“榖”应该解释为“生、活着”的意思。《诗经》里有“榖则异室,死则同穴”,就是这个意思。“於榖不易”,就是只要活着就不改变,一生不变,“易”是改变的意思。 “学”,有一个退转的问题。 “三年”,只是一个约数,不是实指三年,三五年、或七八年,甚至三、四十年,很多人的“学”就全变了,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达到不退转的地步,为五斗米折腰去了、为名色折腾去了、为新嘲玩意忽悠去了,他的学,并没有一个不退转的根基,风向一变、环境一变,全变了。学,虽然还不能尽善尽美,但在根本上透脱了,在根本上通达了,才有可能不退转,才可能“於榖不易”,这种状态,是“学”的一个重要的位次,是学有所成了,所以是“得也”。而没达到这种对“圣人之道”之“学”不退转、“於榖不易”的状态,是不能算“得也”的。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三年学不至,於榖不易,得也。 孔子说:多年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虽然不能达到尽善尽美,但能对“圣人之道”的“学”达到一生不退转的位次,这才算是“学”有所得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