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不是他们太清醒,而是世界太疯狂——《大空头》
本帖最后由 Miss_Time 于 2016-5-30 10:02 编辑播音:小柒
让你遇到麻烦的不是预知,而是你所确信的事并非你所想。——《大空头》
只有少数局外人和天才才能预见到潜在的危机,换句话说,“我并不是针对谁,只是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而《大空头》就讲述了他们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市场的牛逼故事。
当整个市场都在狂欢,那些少数异类面对老板咒骂,客户撤资,同僚讥笑,自我怀疑,他们也难免动摇,就像当所有人都欢庆皇帝的新衣时,有几人能挺身而出,道出国王是裸的?即使说了,面对众人的嘲笑,他能坚持己见多久?
有人说: “我喜欢投资。投资最让人享受的地方就是,你能证明全世界都错了,但你对了。”
先知者是幸福的,但同时也悲哀到骨髓。
就像电影里所说“人们总希望有权威来告诉他们如何来定义价值,他们选择权威,并不是基于事实情况,他们这样选,只是因为这些人看起来很权威,或说出了他们觉得熟悉的话”。
这部电影不是因为故事的精彩程度和人物的传奇性令人叹为观止,也不是因为有不辣的皮特、克里斯蒂安•贝尔、高司令这样的颜值爆表,是因为只有这部电影回到历史情境,从普通金融从业者的角度,讲述了他们做空房地产市场获利的过程,让大家真的懂得那些华尔街人有多么的贪婪、自私、欺骗、操纵。正是因为有这样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华尔街的击鼓传花的游戏才能不断玩下。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无论哪个行业都有行话、专业术语,但跟华尔街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他们不仅制造“火箭”,还缝制“皇帝的新装”。——得瑟年华
首先来说:金融是什么,说白的就是融资。
融资靠什么?靠的是信用,为的是回报,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及时有效配置和供需动态平衡。但是当金融系统过于庞大,日益复杂,则会造成供需信号扭曲,传导机制延时,侵蚀实体经济。
想把电影看懂我先带你们简单回顾一下08年次贷危机的起源:
第一个伏笔:70年代伴随着三次石油危机,银行家们对主权国家的投资,演变成主权债务危机,资本开始向国内回笼。
第二个伏笔:80年代的里根政府时代,金融行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膨胀,索罗斯称之为“里根大循环”。
第三个伏笔:90年代初期,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确立。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人口的高速增长。
第四个伏笔:新千年伊始,互联网泡沫破灭,美联储进入降息通道。硅谷企业股票暴跌,人们发现,硅谷的房地产却持续升温。银行家和投资客们经历了主权债务危机、传统行业股灾、新兴产业股灾,下一步该对那个经济领域下手呢?没错,那就是美国本土的房地产行业!
在整个金融行业里,银行、券商、投行、信贷公司、基金公司、评级机构等等各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为什么跟傻子一样让泡沫越吹越大? CDS是怎样的存在,成为做空天才们的“撬动地球”的利器?
要明白他们的牛逼之处,就要理解ABS、MBS、CDO、CDS这些名词。
这里再吐槽一下,这些专业术语我估计华尔街的人自己都不一定完全搞清楚。反正是很流弊、很流弊就对了!
首先要说一下ABS(资产抵押证券),它是所有一切证券化的总称。
MBS:房产抵押债券。
电影中的重头戏就是CDO,它是基于ABS所发的债券。
而CDO 所标的资产,可以包含其他的各类金融资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动态的资产池。在这个pool里,拿出一部分来做担保费用,然后再分组, 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CDOs。
所以有人说CDO就像一个垃圾场,各种垃圾倒进了,重新回收、打包、分类——它关注的是资产的数量,而不是质量。更有点像“炼金术”,把废铜烂铁炼成金子。所以华尔街的人估计自己搞不清楚CDO里到底包的是什么,反正是很流弊、很流弊就对了!
华尔街的“火箭制作者”们,发挥无尽的想象力不停地利用CDO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新产品。
为了防止pool出现风险,于是就拿出一部分利润给担保公司。但是毕竟这样的公司数量有限,而且他们都牛逼哄哄的很难伺候。怎么办呢?
这时候CDS闪亮登场! CDS,信用违约互换。
实际上就是一份保险合同或者说是对赌协议: CDS的买方为了规避标的资产的违约风险,付一定的payments给卖方,一旦资产出现违约,那么卖方补偿买方的损失。
问题是,投资者真的这么傻吗?给这些信用分数不够的人贷款可是有风险的;另一方面,这些是没有国家担保的,出了事情,我找谁说理去?银行倒是干净,让我们来擦屁股,门都没有。
投资者这么聪明,金融从业人员们很方,不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成为CEO,赢取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
问题就两个,一是谁担风险,二是谁来担保。
于是乎投行把从商业银行、贷款公司、中介公司收集来的房贷,形成一个资产池。
然后找来评级机构,说,“来,帮我评个级吧”,评级机构说,“是!大哥交代的事小弟一定办好”。(你们明白投行和评级机构的关系了吧)用电影里老女人的话说就是:我们不给评高,他们就去找我们的竞争对手了……
在这个大循环中,评级机构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 赚取超额利润。
而且毕竟评级机构没有投行地位高嘛,有能力的评级机构里的员工都跳槽到了投行里,所以评级机构就像是各大投行的跟班。那么必须要抱大腿啊!
影片中有四个做空的团队,他们各有什么牛逼之处呢?
首先,迈克尔作为投资界的怪胎,独立管理一支规模较小的对冲基金。顶住压力,坚信自己的判断,重仓做空sub-prime MBS, 其中很多都是AAA级的。CDS杠杆应该在10倍-20倍左右,最后市场崩溃,对家面临破产,出高价回收违约凭证,赚了大概4-5倍。
电影里迈克尔是第一个看到美国房产市场泡沫的人,顶着巨大的压力和整个市场为敌,在出现巨额亏损的时候不得不用禁止撤资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信仰。这份对于理性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市场的奖赏,在电影末尾,一切尘埃落定,迈克尔选择关闭了基金,在办公室的那块板子上写下盈利+ 489%之后转身离开,留下的背影中并没有看到成功之后的喜悦,也没有该有的张狂,更多的是一份疲惫、落寞和淡然。也许这也是理性的一种表现,透露着人性经过历练之后的痕迹。
Mark团队是一支摩根旗下的规模较大对冲基金,在杰拉德的指点下,也做空了Sub MBS。得知了CDO的内幕后,恼羞成怒,大肆做空CDO。但是后来发现自己的对家竟是老东家摩根,由于担心破产殃及池鱼,一方面做空了摩根的股票,另一方面不得不过早了结头寸。估计赚了1-2倍,但是人家规模大,这已经很不错了。
《大空头》里迈克尔和马克的这幕场景是每一个成功的交易员都会遇到的。交易是孤独的,在一个浮躁感性的社会里独自保持着一份清醒,在行情没有向自己预期中那样转变的时候,面对的是质疑,是讥讽,甚至是来自各方的压力。在这部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利给所有投资人发送了禁止撤资的通知后,收到的第一封回信标题就是“ I'm suing!我要起诉你!”,但贝利的表现却是面无表情,近乎冷血的用手蹭蹭鼻头,坚毅的目光盯着屏幕。也许正是这份无人理解的孤独与压力才成就了交易员的伟大。
查理和吉米这两位少年才俊,在皮特的指导下,不仅做空了CMO的夹层,还做空了200倍杠杆的AA级MBS,后来在市场流动性极低的时候终于平仓,险中求胜,由于资金规模较低,估计大概赚了10倍。
杰拉德这个“吃里扒外”的德意志银行经理,因为得知了公司里一个同事做成了Michael的大单,意识到这绝对不是个赚钱的买卖。后来通过量化分析证实了他的推断。这时候他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听众相信他,并让他来做OTC市场。这个听众一定要有大背景的对冲基金,签署过ISDA协议,这样资金规模才够大,只有通过他才能找到匹配的对家。
杰拉德一方面做成这个大单,公司会对他刮目相看,另一方面,是他把机会告诉的Mark团队,所以这个CDS怎么签,价格怎么定,他说的算。最终他狠狠的捞了一把,可谓空手套白狼,完全靠个人魅力和社交圈子登上人生巅峰。
在市场中拼杀,和大多数人对立,需要的是人格当中最为闪耀的部分,只有这样才会坚持一份本心,才会懂得敬畏、懂得谦卑,这很重要。影片中布拉德•皮特因为做空房地产获得丰厚利润时斥责和他一起做空的搭档那段让我印象深刻:你们知道你们刚刚做了什么吗?你们在对赌美国经济,如果赢了,人们会失去房子,人们会失去工作,别在我面前为此而跳舞。交易需要理性、需要坚持、需要这份来自人性的怜悯与善良。
最后我们来聊一个问题,CDO,CDS这些金融衍生品真的那么可怕吗?
结构化的金融产品,是必需的。满足不同投资人的风险偏好,有效分散风险。CDO所实现的多元化投资,在资产相对离散,关联度低的情况下,的确能够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它坏就坏在成为了垃圾回收站,让不良资产的相对集中度越来越高,产品关联度也不断提高,最后火烧连营,蝴蝶效应出现。
CDS如果把它看做是保险,它就像天使,守护风险敞口;而把它当成赌博的工具,就会变成恶魔。
Truth is like poetry. And most people fucking hate poetry. ———The Big Short
顶美女:lol:lol:lol:lol 能否上传这部电影呢?传来看看:lol 最关键就是,你看对了,但是你能不能扛住市场疯狂时的亏损,不死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我是来看美女的 这么好的内容 我才看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