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kyYang 发表于 2016-7-4 09:50:04

当年,日本是怎样被摧毁的?

1985年9月22日,《广场协议》签订,很多人认为这是美国故意打压日本经济,致使日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萧条,即所谓“失去的十年”。
作者:陈雨露 杨栋
1985年9月22日,《广场协议》签订,很多人认为这是美国故意打压日本经济,致使日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萧条,即所谓“失去的十年”。
这事得分开看:美国故意采取弱势美元的事是有的,打压日本是不可能的,想借此摧毁日本经济,就算美国有这个实力,日本人也不会这么傻。
签订《广场协议》的也不仅日本一家,还有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大家都在力挺美元,唯独日本遭殃。

日本遭殃的原因只有一个:日本本来就该遭殃。

《广场协议》签订那一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2127亿美元。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提高日本、联邦德国和英国的货币购买力,同时促进美国出口。五国一致认为,应该通过“国际协调干预”,稳步推进日元、马克等非美元货币升值。
难能可贵的是,各国没有忽悠,会后立即抛售美元回购本币,日元、马克、英镑汇率应声而涨,《广场协议》宣布后几个小时内美元卖单扑面而来,愣是持续了两年多。直到五国不得已在1987年再聚首,签订《卢浮宫协议》,才阻止了美元跌势。
英、法、德、日之所以同意美元贬值,不是顾全江湖道义,大家都不傻,美国经济长此以往会深陷泥潭,老大衰了,小弟们不会有什么好处。
与英、法、德相比,日本付出的并不多。
只是,此时日本经济自身已经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在美元贬值后这些问题暴露得更为充分,而《广场协议》则是直接诱因。
而且,与通常的想象并不一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经济先抑后扬,绝非被直接打压到谷底。

1986年,日本为应对国内经济下滑预期,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年内连续5次下调央行贴现率。从1986年年底起,日本开始了连续5年的“平成景气”,至1991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美国,GDP总值占世界13%。
当时,你要是说再过5年日本经济即将衰退,而且至少要衰退10年,估计日本人敢跟你玩命。
简单地说,日本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流动性异常充足,注意,这里说的是“异常充足”,不是一般充足,日元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在汇市是强势货币。遗憾的是,自封太阳神之子的民族当时并没有美国那样高的创新水平,Sony、三菱重工等老牌企业也没能拿出足以吸引世界或者国内消费者眼球的产品。
日本人把这种充足的流动性用于金融市场,自此日本的房地产、股市一飞冲天。1985—1989年日本股市总资产从242万亿日元飙升至630万亿日元,增值额几乎相当于一年的GDP总额;全国地价上升了84.2%,土地资产增值数量是GDP的3.7倍。
日本人还充分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大量购买美国、韩国、东南亚的房地产,就连美国的标志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都被日本人买走了。对二战期间被美军占领本土的日本人来说,那叫扬眉吐气。
日本国际航班上坐满了去欧美购物的人,资产升值给日本人带来了巨额财富,普通人去欧美转转,买个LV包,大概不是很难。
这哪里是“失去的十年”?日本人很得意,20世纪90年代将是日本的年代,太阳将永不落山!
日本人骄傲地说:Japan is No.1!
真的是这样吗?是吗?不是吗?

日本当时金融市场的状况还有个学名—泡沫。
日本政府显然意识到了这种泡沫很可怕,并准备着手控制。1989年12月25日圣诞节,日本央行总裁三重野康宣布要戳破泡沫,东京股市应声下跌2000点。
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这没什么,泡沫破了可以继续新的泡沫,可以继续忽悠,创新就是这么忽悠出来的。
那是对健康的经济体来说的,可是,日本经济不健康。
泡沫对日本经济而言,好比一个垂死的老人突然被注射了兴奋剂,诚然可以回光返照,但结果往往是马上就去世……

1990年10月,日本第二大地方信用合作社—千叶信用合作社宣布倒闭,太平洋银行与其他11家小型银行同时发生挤兑;
1990年11月东京股市跌破20000点;
……
接下来的事情告诉我们,在泡沫破灭过程中,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1991年6月,日本第一大报《读卖新闻》头条爆料,大藏省规定野村、日兴、山一、大和四家最大的日本证券公司以招待费名目填补大客户损失,几乎涉及所有的日本大企业和公立财务集团;
1991年9月,日本日光证券、野村证券被曝涉嫌与黑道山口组老大石井有染,非法挪用公司资金资助山口组;
1991年11月,住友银行几乎所有高管因涉黑被捕;
……
公众对市场的信心崩溃了。
1991年11月20日,日本央行公开宣称进场护盘,日经指数反弹至25000点以上。此时,政府再大的动作也不过是令市场昙花一现,何况日本金融界丑闻远未结束。
1991年12月,富士银行勾结山口组黑道人物伊东成立信用合作社,非法吸储2500亿日元后,伊东卷款潜逃,同时还查实富士银行对伊东放款高达7000亿日元,两者总共给富士银行造成了1兆以上日元的坏账。
兆,这个数量单位在全书中只有在日本银行业问题上涉及,即使日元汇率再低,坏账坏到兆这个级别,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12月2日,花旗银行爆料,日本大藏省命令大型银行救援倒闭银行的损失不低于60兆日元,到底日本银行体系中尚有多少坏账,无人能够估算。当日,日经指数暴跌700点……
以下省略n家金融机构破产纪录,n→∞。
1992年1月,所有经济指标一致显示日本经济进入萧条,3月31日,日本经企厅宣布5兆日元振兴经济方案,8月,日经指数跌破15000点,振兴方案失效。
8月18日,日本大藏省宣布,成立金融重建基金,动用邮政储蓄金、劳工退休金和保险金进场护盘,规定所有银行和金融业可以投资股市,上市公司市场操作只能是单一买方,不准出售股票。
日经指数应声而起,很快恢复到20000点。即使如此强力的利好,日经指数1992—1995年多数时间也仅在15000点~17000点间徘徊,1995年一堆丑闻再度曝光后再次下探,然后震荡,2003年跌到了7607点,仅有高点位的19.6%。
股市可以护盘,地产业不行。
地产交易的频率、变现能力和资本市场不能同日而语,整个过程中日本地产业甚至连像样的反弹都没有。1994年,东京、大阪等城市地价跌幅都在50%以上,但仍是有价无市。地产泡沫的破灭,使日本财富神话再也不能继续,同时倒霉的还有实体经济。1993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额连续3年下滑,企业收益比1990年已经下降了30%,全国零售业营业额连续21个月下跌;失业率居高不下,2001年12月创历史纪录,达到5.5%,在5%的高位上连续徘徊了14个月。

这就是日本“失去的十年”。

对个人而言,金融资产膨胀未必是坏事,起码钱多了,很好;对企业来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无论是营销渠道还是产品开发,目的都只有一个—赢利,既然金融市场能创造这么高的收益率,开发新产品、拓展营销渠道还有啥用?整个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都在流行一种概念,叫作“财务技术革新”,说难听点就是上市套钱。据说1985—1989年,日本制造业在金融市场的获利是1.91万亿日元,而本业利润却仅有1.21万亿日元。
《广场协议》只是日本泡沫经济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危机的诱因,而非本源。突如其来的财富虚幻了日本人的未来,在虚幻的泡沫中日本人看到了一种所谓的幸福生活,原来不工作也可以享受,只凭借金融收益就可以购买国外资产,享受高消费。
这也没什么,正常,都正常,有钱了,就该享受一下。享受是没错的,挣钱的渠道和分配方式是有错的。
毋庸置疑,日本也是一个集权主义悠久的国度,在金融泡沫中受益最多的绝非普通居民,而是金融产业资本。日本公民似乎也享受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成果,享受到了金融泡沫的好处—衣食住行好了,住宅升值了……只要泡沫能继续,这个游戏就可以继续。随着一轮一轮倒手,财富就逐渐集中。普通人会发现自己手中的银子永远买不起房子。
正常,因为你参与了游戏,但角色设计中你是被抢劫的那个。
然而,这是一种无法持续的机制,因为被抢劫的对象财富是有限的。

“失去的十年”,与西方金融泡沫并不完全一致,特殊之处在于,这种泡沫的实质也是一种财富再分配机制。更可怕的是,这一切是在市场名义下进行的,似乎一切都是公平的。如果你本来就一贫如洗,那么很遗憾,泡沫中你会更贫困;如果你拥有一些资产,也很遗憾,你在国家财富中占的份额会越来越小,最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来源:《世界是部金融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年,日本是怎样被摧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