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5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69岁“证券教父”管金生重出江湖 回顾中国股市近30年风云激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8 14:29: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06-08
论坛君:
6月6日,69岁的管金生参与了上海九颂山河基金公司的揭幕仪式,并以董事长的身份重归历史舞台。管金生被称为中国证券教父,他经历过红极一时到人生低潮,他的“滑铁卢”出现在1995年那场著名的“327”国债风波之中,由此在悲壮中短暂落幕。本文通过管金生重出江湖的线索来回顾下那段“327”国债事件,以及中国股市记忆:那些传奇而极端的故事。
-------------------------------------------------
1990年11月26日,上交所成立,万国证券的管金生(右二)在门口合影留念。

一、69岁管金生再创业九颂山河能否成第二个万国王朝?

作者:虎臣

来源:前海金融城邮报(ID:weqianhai)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资本市场,几度浮沉,总把新桃换旧符,36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一个个大佬折戟。但对于管金生来说,属于他的时代仍未落幕。
6月6日,69岁的管金生参与了上海九颂山河基金公司的揭幕仪式,并以董事长的身份重归历史舞台。
管金生说,这是其在上海市黄浦区的第三次创业,设立如此一家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本人长期长期酝酿、团队精心筹备,并取得政府和社会多方支持的一项重要抉择”。
选择黄浦区作为新创业的起点,背后有颇为令人思量的历史蕴意:万国证券、上海证券交易所均为管金生在黄浦区创办。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这或许可以作为管金生再次将创业地点选择在黄浦区的注脚。
作为第三次创业对象的九颂山河基金,核心定位是打造中外合作平行基金(Parallel Fund)。根据其规划,初期在中国境内发行 10 亿元人民币基金,同时在境外某一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以色列)发行等量价值的基金,基金管理人同为九颂山河基金公司。
管金生坦言,其希望以平行基金为突破口,“尝试开拓中国私募基金行业的一片新天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尚未知管金生能否再重演另一个褚时健的故事。

1947年出生的管金生,于1988年2月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从交易规则、设备,直至交易员培训的全体系建设,均由管金生一手操办。
以此成就,管与原君安证券公司的张国庆、原申银证券的阚治东,誉享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中国证券教父”。
“滑铁卢”出现在1995年那场著名的“327”国债风波之中,管金生的演出在悲壮中短暂落幕,并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
“我这一生吃亏,吃很大的亏,就是没有放下自己内心的骄傲和清高,我如果当初可以克服自我,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断的向交易所上级部门、再上一级部门奔走呼号,说不定真的能改变现实,能够扭转乾坤。”在2015年6月6日的一个论坛上,管金生首次直面“327”国债风波。
他说:“由于二十年前的327事件,我并不口服心服,但是在行动上绝对尊重和遵守了法律的判决,接受了十七年的有期徒刑的惩罚。”他同时认为,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类似“327”国债风波的历史悲剧现在完全可以避免。
或许是因为互联网能够改变当年风波的触动,加之上海提篮桥监狱近八年的生活大量翻阅了全球化和互联网的英文资料,管金生比很多人“更早的接触了互联网、了解国外的情况”,由此对互联网情有独钟。其强调,九颂山河基金要充分拥抱互联网、充分依托大数据力量。
在管金生看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改变原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根据规划,九颂山河发起平行基金的募集资金来源,初步设想境内、境外都有四部分构成。一是政府引导基金,境外基金则是其他形式的国外政府投资,占 10-20%;二是集合少数上市公司,占 20-30%;三是选择理念相近、志同道合的高素质LP,占 50%;最后是 GP 投资部分,占5%左右。
管金生同时批评了目前国内金融业存在的“虚火”现象,认为资本市场出现“脱实向虚”、资本空转的许多问题,“从根子上讲,就是没有认清金融和资本的实质,故弄玄虚,把资本神秘化、庸俗化,将资本要素凌驾于其他要素之上。”
故此,九颂山河在选择投资标的方面,聚焦全球范围内新技术和新材料领域,涉及设计、研发、生产、应用和销售等产业链各个环节。
“考虑到优质项目乃基金成功的前提,过去几个月,我们加紧与美国、日本、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财团和企业进行了多轮洽谈,目前已经储备了一批有投资潜力的国际项目。”管金生说。
对于第三次创业,管金生信心满满,其给九颂山河树立了三大愿景,其中之一是“成为(黄浦区)民营类金融机构中的第一纳税大户”。
21年前的历史怎能过眼云烟?
管金生给九颂山河基金立下的规矩是“心存正念、脚踩正路”。
------------------------------------------------------------------------------------------------------------

以下是2016年6月6日管金生演讲全文:

----------------------------------------------------------------------------

文中说到的管金生的“滑铁卢”出现在1995年那场著名的“327”事件,事情回到21年前。1988年2月,管金生负责筹建上海第一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公司。万国证券由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10家股东筹资3500万元人民币,管金生任副董事长、总经理、总裁。1988年至1995年,万国证券风光无两,管金生与原君安证券公司的张国庆、原申银证券的阚治东,并称为“中国证券教父”。这是管金生人生的顶峰。1995年2月23日16时22分,震动中外的“327国债事件”爆发,包括管金生在内的一群人的命运就此被改写。

二、反思 “327国债”事件




“327”是一个国债期货合约代号,由于保值贴息的不确定性,产品在期货市场具有投机价值。


◆1995年初,时任万国证券总经理的管金生预测,“327”国债的保值贴息率应维持在8%的水平,据此计算将以132元的价格兑付。当其市价在147~148元波动的时候,万国证券联合辽宁国发集团大举做空。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发布公告,“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空头判断彻底错误,万国证券为此将巨亏60亿元。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管金生在当日收盘前8分钟大举透支卖出国债期货,导致当日开盘的多方全部爆仓。以中经开为代表的多头出现约40亿元的亏损。


◆当日晚,上证所宣布: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交易是异常、无效的,“327”产品兑付价由会员协议确定。这使万国证券的尾盘操作收获瞬间化为泡影。万国亏损56亿元,濒临破产。


◆同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微博]发出《关于暂停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


1995年的“327事件”,直接导致国债期货暂停,这使我国在金融衍生产品上的第一次试点以失败告终。这一次失败也使得是不是重新推出国债期货,是不是在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品一度成为各方广泛争议的一个问题。


现在,各方的意见基本达成统一,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也即将破茧而出,反思十余年前给市场造成极大震动的“327国债”事件,有助于为健康发展金融衍生品设立有益的“防火墙”。


“中国的巴林事件”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主角,是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为240亿,1995年6月到期兑付,利率是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贴补率,但财政部是否对之实行保值贴补,并不确定。1995年2月后,其价格一直在147.80元和148.30元之间徘徊,但随着对财政部是否实行保值贴补的猜测和分歧,“327”国债期货价格发生大幅变动。以万国


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空方主力认为1995年1月起通货膨胀已见顶回落,不会贴息,坚决做空,而其对手方中经开则依据物价翘尾、周边市场“327”品种价格普遍高于上海以及提前了解财政部决策动向等因素,坚决做多,不断推升价位。


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品种上联合做空的辽宁国发(集团)有限公司抢先得知“327”贴息消息,立即由做空改为做多,使得“327”品种在一分钟内上涨2元,十分钟内上涨3.77元。做空主力万国证券公司立即陷入困境,按照其当时的持仓量和价位,一旦期货合约到期,履行交割义务,其亏损高达60多亿元。为维护自己利益,“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后,在交易结束前最后8分钟,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700万手、价值1400亿元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


“327”国债交易中的异常情况,震惊了证券市场。事发当日晚上,上交所召集有关各方紧急磋商,最终权衡利弊,确认空方主力恶意违规,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的“327”品种期货交易无效,各会员之间实行协议平仓。


现货市场不发达、市场机制不健全是祸根


金融衍生品衍生于基础证券,没有发达的现货市场,就不可能有相对应的发达衍生品市场。而当时国债期货品种之推出,其所对应的国债市场无论是在广度、深度上,还是规范化程度上,都没有为国债期货提供充分的基础性条件。


首先,从国债现券市场规模看,当时可流通国债只有930亿元,在国债市场上实际流通的还达不到这个数目,而这些有限的现券却对应了全国14个国债期货交易场所。


其次,从国债现货市场价格市场化程度看,国债价格的决定因素不是市场利率,而是每月公布一次的国家保值贴补率,其成为国债期货市场上最为重要的价格变动指标,国债期货交易成了保值贴补率的“竞猜游戏”,交易者利用国家统计局的通货膨胀统计结果推算保贴率,而依据据称来自财政部的“消息”对市场的“影响”,也成了多空孤注一掷的筹码,国债期货演变为多空双方对保值贴补率和贴息的对赌。


因此,这种国债期货并不是典型意义的国债期货,“政策风险”最终成为空方失败的致命因素,最终导致国债期货成为“政策市”、“消息市”的牺牲品。


三道“防火墙”的缺失


金融衍生品在具有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功能的同时,又因保证金交易的强杠杆性而放大了风险。风险虽然无法消除,但却可以被管理。正因如此,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进行风险控制,是境外成熟市场通行做法。交易所承担衍生品市场的组织和自律监管职能,并直接或间接承担结算风险,因此,交易所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与衍生品交易运行模式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设施,是整个衍生品市场风险管理的核心。而“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产生,正是由于当初的交易所忽略了最基本的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保证金比例过低、未设涨跌停板、未控制持仓限额等。


第一,关于保证金。设置交易保证金,是事先将市场参与者履约能力特定化,将衍生品市场特有的“以小博大”风险限制在合理、可控的幅度内。“327”国债期货风波发生之时,上证所20000元合约面值的国债仅收保证金500元,比例为2.5%,其他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的保证金比例更低,普遍为合约市值的1%。这样偏低的保证金水平与国际通行标准相距甚远,甚至不如国内当时商品期货的保证金水平,无疑使市场投机气氛更为浓重。而且,就是2.5%这样的低保证金制度,也没有得到执行。“327”国债事件中,空方主力在最后7分钟共砸出1056万口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需要52亿的保证金,但很显然,空方当时不可能持有如此巨额的保证金。


第二,关于涨跌停板制度。涨跌停板制度是国际期货界通行的制度,设置衍生品期货合约单日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可以减缓、抑制投机行为,对投资者也能起到风险提示作用。但“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前,交易所根本就没有采取这种控制价格波动的基本手段,出现上下差价达4元的振幅。反观美国,在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五”之后,为了防范


股票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包括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均采取了多项限制措施。如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涨跌50点以上时,即限制程式交易(ProgramTrading)的正式进行。期货交易所则制定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涨跌停盘限制,藉以冷却市场发生异常时恐慌或过热情绪。这些措施在198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价格“小幅崩盘”时,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指数期货自此再无不良记录,也奠定了1990年代股票指数期货更为繁荣的基础。


第三,关于持仓限制。限仓是指交易所或会员可持有的合约头寸的最大数额,其可以防范衍生品交易的操纵行为,也可以防止少数投资者承担其无法承担的巨额风险损失,引发系统性的市场风险。从“327”合约在2月23日尾市出现大笔抛单的情况看,空方主力在最后7分钟共砸出1056万口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而所有的“327”国债只有240亿元,交易所显然对每笔下单缺少实时监控,导致上千万手空单在几分钟之内通过计算机撮合系统成交。


监管层事发当时亡羊补牢般的应急措施,也验证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327”国债异常交易的第二天(1995年2月24日),上交所针对异常交易,依据中国证监会恰巧在“327”国债异常交易事发当日发布实施的《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出台了如下几项应急、应对措施:一是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幅度为在前收盘价基础上上下浮动0.5元;二是限制持仓数额,机构投资者不得超过5万口,个人不得超过3万口;三是控制会员的持仓结构,会员自营持仓和单一品种持仓数量均不得超过持仓总数的30%;四是严禁会员之间相互借用仓位,严禁会员向客户融资,或少收、垫付保证金。


“327”国债事件的一个主要教训是,面对金融衍生品洪水猛兽般的巨大风险,如果各项风险控制措施“说的时候重要,做的时候次要,忙的时候不要”,则必定为其所害。


延伸阅读:


中国股市记忆:那些传奇而极端的故事




来源:经管之家,改编自央视《中国股市记忆》视频


中国股市短短二十几年历史,却有许多极端而传奇的人和事,市场大起大伏的背后,有人锒铛入狱,有人落荒出逃,更多的是中小股民不为人知的甘苦。这篇文章所陈述的故事,名称里都包含数字,这几件事几乎涵盖了中国股市跌宕起伏的各个周期。


一、零交易


回顾中国股市20多年的历史,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很多时候都是矫枉过正的,有的时候甚至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纠偏的时候,又重新走回极端。1990年到1992年的这段时期就完成了这么一次轮回。


1990年,深发展银行送股多、分红高,中国股市的第一波牛市狂潮就此引爆。证券公司门外人山人海,交通阻断,股票买卖不分昼夜地进行着。深圳市大量企事业人员已无心上班,全面投入股市。


5月份开始,深圳发改委宣布一连串打压措施,12月8日市场开始掉头向下,随后出现了长达9个月的恐慌。


1991年4月22日,出现了一个极端的情况,当天深交所成交量为“零”,全天没有一个买单,从而创造了一项空前绝后的纪录。


1991年8月19号、21号、23号、25号、9月2号深交所一口气开了5次救市会议,深圳市政府筹集资金2亿元,开始救市,十月上旬,深市冲出谷底。


几个月后,1992年5月21号,上交所放开了涨跌停板,中国进入“股疯”时刻,股市又进入癫狂状态。


二、“8•10”事件


1992年8月5日,深圳市邮局收到一个17.5公斤重的包裹,里面是2800张身份证。


1992年8月7日,深圳市发布新股认购抽签表发售公告,宣布1992年发行国内公众股5亿股,发售抽签表500万张,中签率为10%,每张抽签表可以认购1000股,每张身份证可花100块钱买一张抽签表。政府还很体谅大家:为减少排队人数,每一名排队者最多可持有10张身份证来买抽签表。


这2800张身份证的主儿,也许3个月前就料到了这事儿了,3个月能搜罗到这许多身份证也真是本事。


当年的《深圳特区报》记者金涌回忆,当时深圳的常住人口60万,发新股时却涌进了100多万人。全国各地的人都在这几天涌进深圳,北京人、上海人、哈尔滨人、广州人……他们直接就在发售点前把行李一放就开始排队。当时,广州到深圳的软卧火车票30多元,但在黑市竟然炒到了200元一张。许多人没有边防证进不了特区,有当地农民自告奋勇带路钻铁丝网,收费每人40元。


从8月7号早晨开始,约有120万人在分布全市的300个网点前摆开了长龙,长龙迅速粗壮蜿蜒开来。有人拿来长长的绳子,男男女女紧紧抓住绳子,甚至把绳子绕在手腕上。


全城21个证券营业所,个个门前人山人海。人们排着队,昼夜不散。人群中的一张纸一次又一次地传到每个人手中,又由后来者接过去,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人名,每个人名前都有个序号,这是当时最重要的,这种把人编成号码的方式是百姓自发创造,并由众人选举的“龙头”付诸实行。按照规定,“龙头”每隔两小时点名一次——不是叫人名,只是叫序号,比如“365号”,或者“563号”,闻者立即答“到”,无论昼夜都不间断,倘若两声之后没有“到”的回应,“龙头”当即将该号码连同人名一并划去。


那个时候的深圳,要么刮风,要么就下雨,要么就是日晒。这120万人整整排了三天三夜,所有这几种天气都经历了。


接近8月9号发售的时间了,维护秩序的警察开始出现。


8月9日早晨开始发售抽签表,但到了中午,有几个点的窗户又关上了:表售完了。后来,越来越多的窗子关上了。


到了10日上午还有可怜的人在排队。而这天早晨上摊的深圳各报已宣布500万张新股抽签表9日发售完毕,并称发售过程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但是没有拿到新股认购表的人,根本不相信。他们说看到好多内部人包括执法的人、证券公司的人、金融系统的人把大量的表偷偷买走。他们互诉自己的委屈,互换各自的所见所闻,人们开始愤怒了。这种态势,到8月10号的晚上达到了顶点,大批的群众开始聚集,开始打出标语,要求惩治腐败、打击营私舞弊,最终演变成了冲突事件。


深圳只好把下一年的500万张抽签表提前增发,事态逐步稳定。事后,市纪委等部门从2900多件群众投诉中筛选出重点线索62件,涉及金融、检查、工商、公安等5个系统20个单位75人,其中处级以上干部22人。一共有超过4000人私分了10万多张认购表。


“8•10”事件后,深圳股市曾一度受重创,股价指数从8月10日的310点猛跌到8月14日的285点,跌幅8.1%。


当年10月2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8•10”事件直接促成的。


三、327风波


1995年,上海证券市场发生的事堪称动作大片。对决的一方是万国证券的老总管金生,他所领导的万国证券在当年一级市场的承销业务占到了全国总额的60%,在二级市场的经纪业务占到了全国总额的40%,可以说是无可争议的券商当中的带头大哥。当时有一句广告词说:“万国证券,证券王国”。


管金生的对手是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管金生与中经开对决的标的就是国债期货的一种主力品种——1992年发行的,于1995年到期的三年期国库券,证券代码327。


1995年2月,有市场传闻,财政部有可能会提高327的保值贴补率,但是管金生不这么看,他决定带领万国证券做空,而有财政部背景的中经开则选择了做多。时间到了2月23号,传闻得到了证实,面值百元的327将按照148.5元来兑付,管金生有点懵了。


这天上午一开盘,中经开步步紧逼,曾经一度把327的价格拉高到了150块钱。327国债每上涨一块钱,万国证券就要赔进去十几个亿。


到了下午4时22分,空方突然开始发难,先以50万口把327的价位从151.30元打压到150元,然后争分夺秒连续用几十万口的空单把327的价位打到了148元,最后在尾市以一个730万口的巨大卖单把价位打到了147.40元。全场目瞪口呆!


在这天交易的最后七八分钟,万国证券一共砸出了1056万口的卖单,面值高达2112亿,而当时所有327才值240亿。


当天晚上,上证所经过紧急磋商,最终裁定万国证券恶意违规,并宣布当天最后八分钟所有有关327的交易无效,各会员单位之间协议平仓,万国证券就此赔进去了16个亿。


1995年5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宣布,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期货交易试点。


1997年2月3号,管金生以受贿和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申银证券接手重组万国证券。


2003年之后,管金生保外就医,赋闲在家。


后来中国市场还出现一个君安证券,由于私有化失败,与国泰合并。现在回过头看,国泰君安也好、申银万国也好,这两个组合都是激进者先出名,但最终被稳健者所合并,令人深思。


四、“5·19”行情


1999年5月19号的上午,沪深股指还在弱势中静静地爬行。午后,场外资金突然如潮水般涌入,在网络科技股的带领下,大盘陡然拔起,当天沪市上涨51点,深市上涨129点。这是一个波澜壮阔大行情的第一天。


就在市场升幅可观,但还显得有点犹豫之际,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题目叫“坚定信心,规范发展”,再次强调“股市是恢复性上涨”;不久,管理层又放出“三类企业获准入市”的利好。突发性和后续不断的政策利好有如火上浇油,终于领着“5·19”行情走向更高。


到6月30日,沪指已经攀上了1756.18点的新高。当时上证指数从1060点起步,第一阶段在政策的刺激下就上涨了70%。后经回调,沪指在1341点处再次爆发行情,一口气涨到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再创新高。这轮延续两年的大行情就是著名的“5·19”行情。


现在回过头来看,“5·19”行情的爆发可能有两大背景:一是当时国企改制已经大规模展开,急需资金,因此股市必须激活;二是当时海外市场的网络热已经开始兴起,国内外市场早晚肯定有所反应。


不管怎么说,“5·19”行情让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得到了实惠,股市上涨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开始显现。


五、“6·24”井喷


已经讲了那么多个中国股市的起起伏伏,让我想起曾经看到有人调侃中国股市的神逻辑,只要有一丝风吹草动,股市就会剧烈反应,其中还充满着国民丰富的想象力,让人捧腹。诸如情人节当天,宾馆酒店涨停,洗床单概念也沾光飞涨;李某某出事,ST天一跌停;钓鱼岛事件,带“日”字的股票大跌;2008年奥巴马美国大选前后,澳柯玛多次涨停,2012年奥巴马连任,澳柯玛再次涨停。


“6·24”井喷又是一个反应过度的例子。2002年6月24日,股市“井喷”,沪深两市大盘出现9.25%的涨幅,整个大盘近乎涨停。原因只有一个,前一天晚上,国务院决定,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有股减持是中国股市自创立以来,最敏感的、最脆弱的那根神经,的确,国有股什么时候减持、什么价钱减持直接触碰“国”利与“民”利。所以,历史上每当一有国有股减持的消息,市场必跌,特别是2001年6月,有关减持国有股的暂行办法,使上证指数从2245点一路下跌,4个月的时间,市场跌去了30%,1万亿的市值蒸发殆尽。


但是,“暂停”二字不足以打消市场中长期的恐惧,当时大家都有“等着第二只靴子落地”的不安心理。市场在短暂的井喷之后继续走熊,积弱难返。


对于中国股市来说,“6·24”行情的历史意义恰在于引出了全流通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股市的痼疾——股权分置。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推行。


六、“5·30”暴跌


我们对这次“股市地震”都应该印象深刻,2007年5月30日,政府在凌晨宣布上调印花税,从0.1%提高到0.3%。许多股民早晨从睡梦中清醒过来,又进入无边无际的噩梦中。当天开市,股价大幅低开,如前几次利空一样,股市开始反弹,但是经过两波反弹之后,市场开始一路下跌,当天跌幅-6.5%,近千支股票跌停。


第二天出现一小波的反弹,然后积蓄了更大的下跌动能,最大跌幅一度达到-5%,随后在大盘蓝筹的带领下,逐渐收复失地,尾盘报收涨1.4%,但仍有数百只股票跌停。


第三天早盘两波上攻之后,一路下跌,溃不成军,又有近千只股票跌停。


短短几天上证指数从4335点爆挫至3404点,跌幅近千点,市值缩水近万亿。几百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连续三日跌停,跌幅都超过了40%甚至被“腰斩”的个股遍地都是。


政府之所以会调高印花税,主要目的是控制股市之中日益高涨的投机气氛,大量以投机为主的、没有业绩支撑的个股惨跌。但下跌的那些股票显然不完全是“垃圾”,“5·30”之前市场的狂热与之后的恐慌出逃,加剧了这场“股市地震”。


七、6000点


“5·30”暴跌之后,股民们是否变得更理性了呢?就在当年,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上攻到6124点,成为中国股市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位。


然而,一年以后的同一天,上证指数跌到了1901点,跌去了4223点;到10月28日,上证指数收盘1664点,与6124点相比,跌去了72%。大盘为什么会牛到6000点,又为什么熊的如此之快?似乎谁都给不出完整和令人满意的答案。


有关“数字”的故事讲完了,这几乎串联了整个股市各个周期的起伏。神经过于敏感的股民,加上半夜起床的财政部,让我们的“政策市”特点显露无遗。最后也只能还是那句: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财经知识点管窥:


什么叫平行基金-平行基金的投资策略-平行基金模式


1.什么叫平行基金


平行基金是指境内外同时设立两只私募基金,委托同一管理人进行投资管理,寻找到项目时两只基金同时进行投资,一般是各占投资额的50%。


2.平行基金的投资策略


(1)备选功能。若境内基金要法律上无法完成外汇结汇,则由境外基金直接向境内项目进行投资。


(2)资金调配功能。若境内基金缺乏资金,可约定由境外基金多出资金,反之亦然。


(3)转换功能。若境内或境外法律环境发生变化,可全部转由法律环境更为优越的基金进行投资。


(4)策略配置功能。基金管理人可以根据税收、法律等环境的变化,根据最有利于投资者的原则,决定由哪一只基金进行投资。


3.平行基金模式


平行基金模式是外资PE间接落地,在中国开展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即在海外和国内分别募集两个规模相差不多的投资基金,分属外资PE和中国本土PE,通过有共同利益的管理公司把两个基金模拟成一个基金进行分配和清算。寻找目标时,两只基金同时进行投资,一般是各占投资额的50%。 在平行基金模式下,国外PE在中国境外建立一家创业投资基金,国内创业投资机构在国内建立一家创业投资基金或公司。原则上,这两家基金平行存在,在法律上各自独立。但这两家基金在相互磋商,确立合作意向的基础上,共同在国内建立一家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并委托这家公司同时管理国内外两支基金。 


这种模式的操作过程为:创业投资管理公司作为一个机构,行使基金管理人的职能,负责寻找项目,审核项目,尽职审查。一旦投资项目确定,即向境外基金和国内基金同时推荐项目,申请所需投资的款额。投资后,管理公司直接参与所投项目公司的运作及管理,帮助其成长。必要时,管理公司也积极帮助所投公司进行再融资。待企业成功后,可以采取境外上市或国内上市,境外基金和国内基金(公司)可以通过股权协议转让的方式顺利完成退出。


那么,管金生的中外合作平行基金怎么操作?


据管金生介绍,九颂山河基金的核心定位是打造中外合作平行基金(Parallel Fund),并以此为突破口,尝试开拓中国私募基金行业的一片新天地。


九颂山河发起平行基金的募集资金来源,初步设想境内、境外都有四部分构成。“一是政府引导基金,境外基金则是其他形式的国外政府投资,占10-20%;二是集合少数上市公司,占20-30%;三是选择理念相近、志同道合的高素质LP,占50%;最后是GP投资部分,占5%左右。”


“这种模式在中国刚开始是解决外资PE间接落地的问题。现在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用它打入海外市场,配合中国海外投资和企业并购。”据管金生介绍,具体而言,可以在中国境内发行10亿元人民币基金,同时在境外某一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以色列)发行等量价值的基金,基金管理人同为九颂山河基金公司。


管金生表示,中外平行基金模式拥有三大优势,分别是:成本对冲、规避汇率风险、调节收益。



在选择投资标的方面,据管金生介绍,九颂山河将聚焦全球范围内新技术和新材料领域,涉及设计、研发、生产、应用和销售等产业链各个环节。据透露,在过去几个月,九颂山河已与美国、日本、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财团和企业进行了多轮洽谈,目前已经储备了一批有投资潜力的国际项目。
-----------------------------------------------------------

【附】刚出狱时的演讲: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感谢本次论坛的组织方给我这个机会上台发言,方志是我的学生,按照专业水平来讲,他早就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个题目应该是他讲,他来讲肯定比我讲的更精彩,主要是让我谈谈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期货投资带来什么变化,对互联网+金融投资有什么新的格局展望。
       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是希望我谈点经验教训,谈这个之前首先声明一下,今天是周末,我的发言是个人的看法,跟任何单位都没有关系,我主要是跟各位新老朋友们谈心。
       有不少人问我,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总回避327这个问题,现在都出书了,为什么不能讲讲这个事情呢?如果直接讲这个问题,应该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总结经验、教训的原则,通过总结历史来寻求历史的真相,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众所周知,二十年前的327事件,我并不口服心服,但是在行动上绝对尊重和遵守了法律的判决,接受了十七年的有期徒刑的惩罚。
       前几年,朋友们私下经常问我,你作为一个60多岁的老人为什么会对互联网情有独钟呢?很多人觉得是不是你学习能力超强?是不是记忆力特别好?不是的,今天给大家讲讲。
       实际上,我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将近八年的生活,我个人翻阅大量的全球化和互联网的英文资料,我比在座的谁都更早接触了互联网,了解国外的情况,特别是对互联网接触的比较早一点。
       当时有一个叫张志雄的朋友来看我,他说你这个脚肿的,我说天天在翻东西,动都动不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正是因为这个机会,使我渐渐的丰富了自己个人的知识结构,我也感谢这次机会,这是祸兮福之所倚,通过这次牢狱丰富了个人的知识结构,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原来很精彩。
       像我这么一个有特殊经历的老人,怎么看待互联网给期货投资所带来的变化呢?这也是方志给我出的第一个题目。
       毫无疑问,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改变原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使人类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进入到了互联网的时代,或者说可以说是互联网社会。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因为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把我们带进了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输方式,相当彻底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由于互联网推动着万物互联,知识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播。比如说期货交易的本质是什么?在二十年前可以说是一个很少有人明白的问题,今天已经不稀奇了,已经成为常识。
       但是,在二十年前,没有人知道期货交易的本质是什么。期货交易的本质是合同买卖,如果当时327国债贴息的决策者们懂得期货交易的本质是合同买卖,他们就一定会意识到贴息就是改变了交易合同的内容。就一定要在决定贴息之后迅速通知上海交易所对正在进行交易的327品种实行立即无条件停牌,这样就可以避免多空双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之下厮杀。
       如果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管理人员掌握了这么一个期货交易的本质是合同买卖、这个前提,他们也完全可以在接到交易所关于停牌的正式要求之后,认真研究紧急建议是否合理,是否需要紧急报请监管部门实行立即停牌。至少不会做出空方要求停牌是因为输了钱,所以不允许停牌这样一个判断。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误判,事情的发展可能就完全不同,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我之所以在事隔二十年之后,在今天这样一个学术性的研讨会上首次提出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我们面对一群年轻人可以不说话,但是绝不可以说假话。
       经过了二十年的时间,今天又有互联网这么一个空间,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相信当年的多空双方的人们早已回复了平静,早已不再有利益的纠葛和冲突。寻求历史真相,完全不必追究历史责任,这是两回事,特别不应当追究个人的责任,应当是对事不对人。
       在327事件当中,我个人也有自我检查和自我反省,由于当时市场管理者在我提出合理化的停牌建议之后,采取了不作为的做法,有人说你一天赚钱赚这么多干什么?这不是赚钱不赚钱的问题,这个是因为突然改变贴息,突然改变交易合同的内容,任何交易所唯一的做法只有停牌,这是国际惯例。
       如果照当时那天情况继续交易的结果,一定是空方券商全部破产,没有任何一家的空方可以幸免于难,几十家的券商破产,一定会发生大规模的股民投资者上街挤兑,到证券公司挤兑,在上海这个地方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这绝对是一场金融风暴,全世界都要震惊,完全有可能发生金融风暴。
       我没有采取不作为,我是想有所作为,想制止出现这种情况,但是我错在什么地方呢?我采取了单纯的技术处理办法,如果当时我有足够的智慧,完全应当综合采用外交和政治的手段,管理者不作为就向管理者的上级再反映,一定要停牌,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全球如此,这不是道义的需要,这是金融秩序的需要,一定要停牌,没有别的解决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管理人员不听,我整整一个上午都在这里苦口婆心地说,就是不听,不听我就放弃,我就以为到此为止了。如果是我能够更有智慧,我继续采取一些办法,也可以向他的上级报告,报告他的不作为,比起那些始终坚持改革不动摇又能安全交易的那些企业家,我跟他们差的很远,差在智慧上。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信息不对称,这些历史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今天的互联网可以把各种有关交易的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推推送到每一个交易者那里,无论是市场管理者还是市场参与者,都能够毫不例外,同样平等地位的接受到这种有价值的交易信息,这是互联网时代对期货交易带来的一个最大的东西,改变信息不对称。有很多变化不说,就不一一详述了。
       对互联网+、金融投资未来的新格局有什么展望?互联网技术金融新格局,我的展望,从商业活动、经济活动来讲,未来全球的经济和商业活动还是中美两国两个引擎,互联网技术对金融投资,包括期货投资,一定会带来新的格局,中美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存,常态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大的全球背景因素。
       互联网+核心的金融逻辑是什么呢?互联网技术如何改变金融投资的逻辑?互联网技术的跨界思维一定会极大提升金融的渠道能力。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数据革命对金融本身所具有的信息数据的要素进行了全面的提升和升级换代,从而提升金融的服务能力,也会极大的扩大服务的规模。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云计算革命,对金融的后台技术支撑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极大降低成本,极大增加稳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交易稳定性,有可能极大增加弹性扩展空间,这就是我对未来金融投资互联网时代新格局的基本看法,这种新格局的形成首先依赖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又和互联网思维被全社会所接受的广度和深度密切相关,只有当互联网思维基本上成为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共识,并逐步发展成为互联网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构建起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才会有坚实的思想土壤。
       我的看法,互联网思维并不是简单的方法论,而是一个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都要进一步调整。
       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这种思维的本质又是什么?我个人认为,互联网思维包含了以下几点。
       一、任何草根只要有梦想就有可能变得伟大,任何个人的梦想只要能和中国梦保持一致,并成为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一定会有圆梦的一天。
       二、任何个人的智慧都不可能超过众人的智慧,这是群众路线的灵魂所在,任何的领袖其实都是智慧众筹的高手。
       三、从来就没有一贯正确,只有不断试错,及时改错,才能不断接近正确,从而保持基本正确。
       四、从来就没有千古不变的界限,只有跨界思维才会产生真正的全局意识,才能真正形成渠道扩张能力。
       互联网思维不仅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源泉,而且更应该是改造自己的思想动力源泉。327事件当中,刚刚给大家讲了我的错误是什么,我是单纯的技术观念,我不懂得进行外交政治的斡旋,觉得自己不想这么做,当时不想改变自己。所以我觉得互联网思维不光是在改变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如果我当时没有读书人内心的清高,我会向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正确指出应当及时停牌,上报政府,上报监管最高当局,我提出这个合理建议之后我就觉得没事了。我只不过不是交易所的成员,向不向上面汇报是你的事,我认为我就完成了我的任务,我不能越俎代庖。
       这事实上是读书人很要命的东西,我这一生吃亏,吃很大的亏,就是没有放下自己内心的骄傲和清高。我如果当初可以克服自我,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断向交易所上级部门、再上一级部门奔走呼号,说不定真的能改变现实,能够扭转乾坤,因为当时没有报到上面去,如果往证监会报,证监会知道这个事情很大。有人提出了停牌,为什么不能做呢?说不定可以挽救很多。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往事并不如烟,不要追究历史责任,但要总结历史教训,要使自己的教训成为别人的营养。

       因此,互联网思维不应该只是改造世界的思维,首先应当是改造自我的思维,要想改造世界,打造市场的新格局,重要的支点不是市场管理者,也不是别人,只能是自己的心灵,要想改变世界,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要想撬起金融投资市场新格局,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之上。谢谢各位。







2
发表于 2016-6-8 14:49:0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6-6-8 15:17:24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6-6-8 17:16:3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6-10 17:07:21 | 只看该作者
居然被楼主发现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6-10 21:41: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05888 于 2016-6-10 21:44 编辑

327,就是一个局,金融市场即局,顺势做局和深深的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易家网  ©2015-2023  郑州期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136号 豫ICP备16010300号